看透民进党四大天王的两岸政策变化
台海网4月25日讯 为取得党内2008“总统”初选代表权,民进党“四大天王”在两岸关系主张上,不断变着花样进行论述。本报通过整理有关资料并采访厦大台研院张文生副教授、民进党前“立委”沈富雄,对此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张文生与沈富雄都认为,“四大天王”两岸关系论述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选举语言,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肯定有很多修正。虽然两岸关系未来会向更积极、更开放的方向发展,但深绿势力用“台独”意识形态塑造选举气氛,有可能对两岸关系的未来造成实质伤害。
游锡堃
曾默认“四不一没有”
今誓言尽力改“国号”
在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后,游锡堃先后以“行政院副院长”、“行政院长”的身份执行陈水扁宣示的“四不一没有”政策。2001年,他更是主张并最终在“行政院”通过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部分条文修改草案,认为修法的主要精神在于符合民众需求,建构两岸在社会、文教及经贸等各项交流的新秩序。2002年,他在“行政院长”施政报告中甚至建议,希望两岸可以派遣人员互访,并就两岸关切的议题广泛交换意见,以改善两岸关系。
2004年民进党再次胜选后,游锡堃一反谨言慎行的低调作风,开始加大对大陆的挑衅力度。当年8月,他利用“出访”之机大玩伎俩,自称是“Taiwan,ROC(台湾,中华民国)行政院长游锡堃”;“过境”纽约时恶毒攻击大陆为 “世界的乱源”;称两岸不能“三通”的障碍在于“一中原则”的限制,大陆与台湾就像是“恶汉与淑女”的关系。
如今,面对初选压力,游锡堃走激进路线,言语可谓最“独”。他不但公开赞成陈水扁如今的“四要一没有”,甚至多次强调如果当选“总统”,不会再对美承诺“四不一没有”,要推动“正名”、“制宪”,为建立“台湾国”而努力。4月20日,他更声称,要让美国的“一中”政策垮台;4月23日,他签立“台湾前途约定书”,宣示当选后“竭尽所能完成更改国号为‘台湾国’”,“确定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互不隶属”。
点评
张文生认为,游对两岸关系的态度转变是在成为民进党主席之后,特别是“倒扁运动”高峰期,他通过极力“挺扁”争取陈水扁和深绿的支持,从原来的中间偏左靠向极左的“台独”路线。到了党内初选阶段,他更是将这种极端“台独”路线作为重要选举牌来打,在党内挑起“统独议题”,以“极独”身份攻击苏谢并与他们区隔,试图在深绿的簇拥下获得出线权。
沈富雄则认为,游的两岸观之所以变得最“独”、最“勇猛”,除了讨好深绿、在他们掌控的初选中胜出,也是因为他的选情已经落后到绝望的地步,“他不可能选上嘛,当然什么都敢讲,不用担心以后还要埋单”。沈富雄表示,作为一个被提前pass(排除)掉的参选人,游的两岸观根本不必在意,因为不会实际影响到两岸关系。
苏贞昌
曾踏上“苏修路线”
今主张“一边一国”
苏贞昌在2006年1月接任“行政院长”职务之前,对两岸政策少有谈话,更别说完整的论述。外界认为,他对一些敏感问题是相当内敛和含蓄的。
在接任“行政院长”职务后,苏贞昌在两岸政策方面不敢冒然违背陈水扁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主张,但他又想在两岸经贸方面有所作为。于是,2006年4月,面对大陆在“国共经贸论坛”后释放的15项对台优惠措施,苏贞昌主导的“行政院”表示并不反对。
在扁因下属及家人弊案而被迫于2006年5月31日宣布“权力下放”后,苏贞昌在两岸政策上有意与扁相区隔,从8月台湾“经济永续会议”后,即在两岸直航、金融合作、赴大陆投资、大陆客赴台游等方面趋向主张开放。在“百万人倒扁”风潮下,苏更是在年底开放八晶圆制程“登陆”,扩大“小三通”。这一拨的行动在台湾岛内被称为“苏修路线”,并被深绿人士质疑和炮轰。好景不长,在扁重新回到权力制高点后,“苏修路线”在2007年元旦过后就叫停。
进入党内“总统”初选后,为了消除深绿人士对于自己在两岸政策上的不放心,苏贞昌开始在不同场合表明推动 “正名”、“语言国家化”的“决心”,并开始扮成“台独坚决分子”——不但批判谢长廷的“宪法一中”,还于4月19日与“南社”签立支持“台独”的“台湾前途约定书”;4月20日,更是明确主张台海两岸是“一边一国,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点评
张文生认为,苏初任“行政院长”时,希望以“苏修路线”在两岸关系上走得更务实,甚至在“倒扁”时还一度有弃扁独行的想法,但在初选对手的群起攻击下,这种开放的两岸观很快变成“被蓝营借腹生子”,这种“不能承受之重”逼迫他变得更保守。而在民调被谢反超后,他的两岸观再次靠向深绿,将自己化身到“极独”阵营,这种转变主要是出于现实选举需要。
沈富雄也认为,苏大喊“一边一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抗谢的“一台宪法”,争取在深绿把持的初选中顺利脱身,现实中也确实让自己的民调成功止跌,但未来他不会持续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如果问‘一边一国’到底是法理上还是实质上,是现状描述还是未来方向,他就没什么料喊下去了”!对于半路夭折的“苏修”路线,未来有机会他一定会走下去,现在的反方向前进只是选举的权宜之计。
谢长廷
曾提“宪法一中”欲访厦门
今扬言打造“一台宪法”
谢长廷提出“宪法一中”的最早时间现在难以考究,但在2000年6月17日,时任高雄市长的他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提出“按两岸相关法律,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中体制”、“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之领土”的观点,主张两岸直航。这是他当时对两岸关系定位的最清楚表达。据此观点,他还表示愿意受邀到广州、上海、厦门等几个港囗城市访问,而且进行了实质性的联系,只是由于当时“陆委会”及深绿人士的抵制而未能成行。
之后的几年中,在两岸政策上,谢长廷偶尔会因深绿压力稍作回避或妥协,但其“宪法一中”的两岸关系论述并没有多大改变。在他任“行政院长”的时候,提出两岸“和解共生”的主张,在经贸政策方面,主张两岸开放。也正是由于他的主张与陈水扁不同,导致其在“三合一”选举后下台。
甚至在今年党内初选前期,谢长廷仍不改“宪法一中”的说法,直到被对手攻击后,他才辩解称,他从来不喜欢“一中”,提“宪法一中”只是承认现实,而非自己的主张;现在“中华民国已经台湾化”,若自己当选,一定会推动“正名”和“修宪”。当他的辩解还不足以取得理解的时候,2007年4月22日,谢长廷进一步明确提出,若自己当选,将“修宪”,修成符合台湾现况且合适的“一台宪法”。据悉,谢长廷目前也正在联系与“南社”签立支持“台独”的“台湾前途约定书”。
点评
张文生认为,谢最近所谓的“一台宪法”很明显是为了党内选举需要,因为他以前的“宪法一中”广受攻击,“独”派大佬甚至称其为谢胜选路上的最大障碍,受不了这种压力的谢连忙澄清,从“改变宪法一中”步步后退到“一台宪法”。但谢实质上依然保留着一贯的“和解共生”理念,从党内初选出线后,可能会很快转回积极的两岸观以争夺更多选民。
沈富雄认为,谢苏都属于民进党内很务实的一派,谢本来在与苏的竞争中后来居上、形势大好,但因为“宪法一中”招致过多批评,他迅速由盛转衰,为了在5月6日 (投票日)前防止深绿票跑掉,他只能一直把路线向深绿修正。不过谢和苏一样,这些“台独”表态都相当巧妙,存在很大投机取巧成分和转圜余地,不出意外的话,初选后谢的两岸观也将逐渐复原。
吕秀莲
曾借“海洋立国”搞“正名”
今假“共存共荣”真“台独”
吕秀莲关于两岸关系的主张,一直以来都比较激进。
当民进党刚登上“执政”舞台,时任“副总统”的吕秀莲即于2000年9月26日在萨尔瓦多演讲时大放厥词,称 “台湾和中国是两个国家”。这种说法被外界视为“两国论”的延续。
2002年5月19日,吕秀莲又跑到宜兰县外海的龟山岛,发表所谓《海洋立国宣言》,首次提出“海洋立国”理念。吕秀莲称“新政府与旧政府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旧政府来自中原,以陆权心态统治台湾”。“海洋立国”的要害,是在于要对原本“中华民国”的“立国之本”是“中原大国”予以完全否定,并与原来“旧”的“中华民国”进行彻底决裂。这与民进党当局后来推动的 “去中国化”、“正名”、“非蒋化”等分裂活动,是一脉相承的。
2005年,她又诡称“新思维”,向陈水扁“鼓劲”说,既然向美已宣示“四不一没有”,不改“国号”,而全球化过程中,国家主权、领土概念相对淡化,被承认与否不那么重要,大家就要面对真实,陈水扁就应该带领大家喊出“两个中国”。
为了宣传“台独”理念,吕秀莲也时不时搞一些小动作,如声称应将台湾行政区域设成 “四省二特区”、“迁都”等。
在今年党内初选过程中,为了显示与其他候选人的不一样,她在3月29日接受美联社专访时又称,“两岸是远亲与近邻、大姊与小妹的关系”,“统独已经过时,两岸应共存共荣与经济合作”。这种“柔性”说法,其实是在否定“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变化。在随后的4月17日,她又表示,《马关条约》让台湾和中国大陆永久断绝关系,大陆“不应幻想已民主化的台湾人民会热切期盼两岸统一”。
现在,她也想与“南社”签立支持“台独”的“台湾前途约定书”。
点评
沈富雄认为,吕近年来在两岸问题上有了不少改变,包括日前的“统独落伍”、“共存共荣”表态,已经随着两岸关系的实际发展变得更为温和,她的两岸观正在逐渐向中间靠拢。可惜,她也不可能在党内出线,所以这种转变对未来的两岸关系也没有大的影响。
张文生则认为,吕的两岸观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过,依然坚持着一贯的“台独”立场。她在选前有意向中间修正,也是出于争取中间选民、提升支持率的选举需要,但当进入初选竞争,其他三个“天王”纷纷大打“统独牌”时,她在两岸关系上的态度也将很快回复原位。
海峡导报记者 吴生林 刘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