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北京首批3块双限房地块开始陆续对外发售标书。双限房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与此同时,北京的开发商也开始表态将支持这一政府行为。那么,双限房的出现,会抑制房价上涨、令楼市回归理性吗?
近两年来,中、低价房是各地政府用来拉低房屋均价的重要措施。以上海为例,上海有关房地产均价的数据,长久以来都会被分为“含动迁、配套商品房”与“不含动迁、配套商品房”两种,这充分说明动迁、配套商品房对于房产均价数字的影响力。
但是,数字归数字,纸面上的加减乘除,怎么做都容易。回到现实生活,却远不是那么回事儿——几乎所有的城市,政府支持的“中、低价房”对普通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力,一向都被市场忽略不计。
就拿上海楼市来说,市场上,普通商品房价与动迁、配套商品房价从来都是被分开考量。少有开发商会因政府加大对“中、低价房”投入的力度而惊慌失措——不就是城郊结合部那几栋楼嘛,离市场热点区域远着呢,这点水,不要说给楼市降温,润润唇也不够;也少见广大百姓因“中、低价房”的上市而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动迁、配套商品房价格虽低,可几乎都地段偏远、配套设施不完善,买这样的房子很难说是改善了生活质量。
这些问题,北京的双限房同样需要面对。
不仅如此,面向怎样的消费者,是放还是收,也令北京双限房头痛。倘若是面向特定消费人群,一如上海的动迁、配套商品房针对的人群目前主要是世博地区动迁者,它的市场影响力就更有限;如果放开双限房购买人群的限制,那会不会出现“开着宝马车进出经济适用房”的场景?
尤值得追问的是,对于双限房项目,开发商究竟能有多大的兴趣?
类似的经济适用房在各地一向存在着流拍现象,何况,与以往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所不同,这次的双限房通过对地价的竞标保证了政府出让土地的收入,却限制了开发商收益,这很让人担心双限房的品质保障。并且,出于投资回报的考虑,开发商是否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为双限房小区建设配套,也是很大的疑问。换言之,当本质上作为一种政府行为的双限房建设目标,被要求以开发商为主导的市场行为来实现时,它所产生的制度性难题,非一两份简单的项目实施细则所能解决。
事实上,即使开发商乐建双限房,市民也如愿能住上高品质的双限房,我们也不能期望楼价就此降下来。
楼市的非理性的上涨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仅于十多年前起步房改,尚处于摸索房地产市场基本构架阶段的社会,房地产市场承载着诸如地方政绩一类太多本不该承担的政治命题。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之下,如果我们再将本属于社会保障范围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与房地产市场的制度建设过分纠缠在一起,就很可能会顾此失彼,而非是期望中的相互促进。上海的廉租房依然处于试点阶段,北京的双限房也刚刚起步,在房地产行业因暴利而被社会诟病的同时,政府通过政策调控,引导房地产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显然是一种进步。但在这之后,我们还需要一些体制的变革,需要制度的跟进。惟如此,才能让楼市回归理性。(邓旭)(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