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的大单、打折的业绩、微薄的主营、没到位的项目款,位于杭州的杭萧钢构(600477)身上依旧难以散去西湖的“雾气”……
昨日,在杭萧钢构发布了主营18.7亿元的2006年年报及相关说明公告后,公司股价如断线风筝般直落跌停板。不过,就在所有人以为将再现全天跌停时,13时35分起,大量买单将股价迅速拉高。最终以14.72元报收,微幅下跌1.80%。
杭萧钢构:“央视报道失实”
对于此前央视的报道,杭萧钢构在第一时间向网络传媒这样表述。
但是在本报记者随后对该公司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该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央视的确连线到安哥拉,但是只不过是联系到了该国的一些部门。由于不属于自身的管辖范围,这些部门表示对订单不知情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请您注意一点,在央视记者采访到当地建委官员‘隆戈’时,此人也没有否认订单的真实性,只不过希望记者能够到安哥拉当地去谈这件事情。”该工作人员这样表述。
在被本报记者问及344亿元大单是否真实存在时,该工作人员称,合同肯定是真实的,在央视文章中出示的那份合同就是杭萧钢构和中基公司签订的合同。“但是中基公司与安哥拉签订的合同我们的确没有看见。这也很好理解,我们的合作伙伴是中基公司,又不是安哥拉。我们没有必要非要看他们之间签订的合同。”
业内人士:公司货存不够履行
“从最新披露的2006年年报可以看出,杭萧钢构近3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相对比较稳定,都维持在18亿元的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不会出现较大的跳跃。”
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中山大学博士、注册会计师吴丁杰这样对记者表述。他同时一再强调两个观点:一是目前该公司存货周转率较低,也就是说公司产品根本没有能够支持公司完成344亿元订单合同的存品;二是双方都没有提到违约责任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欺骗中小投资者的嫌疑。
与此同时,记者看到了该公司2006年年报。年报显示,该公司在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78亿元,同比增长23.88%;实现净利润0.21亿元,同比下降48.20%;每股收益为0.085元。“业绩下滑与钢结构市场竞争以及部分控股子公司出现亏损有关。”
对于证券市场普遍质疑的该公司是否存在完成344亿元大单的能力,该工作人员称:“大家不要把344亿元只定位在主营业务上,以前我们也说过,这笔钱还包括在工程中消耗的水、电、供暖等费用。其实最后落实到钢构材料本身的费用并不是这个数字。”
而对于这样的说法,吴丁杰认为,该公司不断地强调公司有不能完成合同的风险因素,这很可能是给今后“大单消失”留下伏笔。另外,有关近日流传的杭州相关娱乐城小姐最先得知大单一事,吴丁杰认为,这一消息很有可能是该公司和娱乐城合作“炒作”的结果。
律师:不要过多猜测假设
“就目前现状而言,所有的东西不能只停留在猜测和假设上,否则对杭萧钢构不公平。”昨日,著名证券分析师宋一欣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表述。
宋一欣认为,现在对于344亿元大单的关注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杭萧钢构与中基公司的确有书面合同;但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中基公司与安哥拉之间的合同是否存在。综合上述两方面可以得出一点,杭萧钢构在无形中为中基公司承担了大量的解释工作。“虽然中基公司不是上市公司,但是对于目前的状况,该公司理应表态。”
而对于投资者要求证券交易所在杭萧钢构事件没有说清楚时应当停牌的言论,宋一欣认为,证券部门的停牌是有明文规定的,目前,证监会对该公司的调查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停牌只能是火上浇油。与此同时,宋一欣还表示,通过杭萧钢构事件,大众应反思中国民营企业究竟如何走向海外。
作者:崔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