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徐静蕾任主编的电子杂志《开啦》创刊没两天,本报(羊城晚报-编者注)编辑部就收到匿名邮件,大批《开啦》内容平庸、广告贫乏和点击率低。4月16日创刊的《开啦》开张前宣传攻势很猛,更号称要凭这份杂志让徐静蕾的收入赶上章子怡。前日(4月24日)下午,本报记者下载了《开啦》创刊号,对之进行了调查并采访了《开啦》的广告客户部经理杨文。
爆料1 首期广告不到50万
《开啦》创刊前,有报道称,首期电子杂志的广告收入达100多万元,其中徐静蕾代言的三大品牌——长虹、AMD和红叶伞都是广告客户。
但匿名邮件称:“翻看《开啦》创刊号,里面只有AMD和红叶伞投放广告,长虹根本没有出现。”《开啦》还曾预测,今年的广告收入将达2000万元,让徐静蕾在收入方面赶上章子怡。但匿名邮件的说法却是:“《开啦》的广告报价仅在5万元左右,这意味着首期《开啦》广告总计可能还不到50万元。而且这是最受关注的创刊号,第二期的广告收入可能还不如第一期。”
调查 不及纸媒但也不差
杨文首先对匿名邮件中所说的“《开啦》的广告报价仅在5万元左右”进行了否认,她表示:“我很难告诉你我们的报价究竟是多少,但是匿名邮件所说的数字肯定是不对的。这个人怎么可能知道我们的报价?数字我们一直是保密的。”至于《开啦》创刊号的广告收入究竟是50万还是100万,杨文也不愿明确回答,只说:“我能告诉你的是,我们的广告情况非常好。”她透露,《开啦》第二期将在5月初问世,“现在已经有不少客户来联系,因此所谓广告一期不如一期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记者浏览了《开啦》后发现,创刊事情确实没有长虹的广告,但除了AMD和红叶伞,其实还有别的企业打了广告,其中包括一家大学生网络社区、一家婚恋网站和一个国际著名服装品牌。虽然比不上传统纸媒的广告量,但平心而论,作为一家新开的网络杂志,成绩也算过得去了。
爆料2 内容好似“农民制造
”
匿名邮件透露,原定在4月1日推出的《开啦》,直到4月14日凌晨2:12才定稿,4月16日才正式创刊,反映出了“徐静蕾方面做这本杂志的勉强和吃力”。邮件还称:“虽然徐静蕾投入大量精力制作这本杂志,但制作的平庸无法掩盖,甚至有网民将其与杨澜的电子杂志相比,并将《开啦》称为‘农民制造’。”邮件认为,内容类似“大杂烩”的《开啦》很难吸引徐静蕾博客读者之外的固定人群。
调查 “圈子”小内容不大众
打开《开啦》创刊号,便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内文的伴奏音乐则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立即明白了所谓“农民制造”的说法从何而来。封面和照片都做了泛黄或泛青的处理,这是为了配合《开啦》此期的专题——《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徐静蕾亲自出马,在《老徐会客厅》里采访了这部剧的主创。杂志的写手多为徐静蕾圈子里的“朋友”,像梁文道、顾小白等文化人的文章,还有王朔和韩寒的专栏。最后是星座、养生、时尚等信息。纵观整本创刊号,怀旧有余,新锐不足,“农民制造”的说法有点过,但“内容平庸”倒不算过激评价。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面向上世纪70年代甚至60年代生人的杂志,内容有可读性,但却不具备必读性。
此外,关于《开啦》为何延期创刊的问题,杨文解释原因有二:“一是想做得完美一点再拿出来,二是想凑老徐的生日。”
爆料3 阅读人群肯定不多
《开啦》创刊号的下载量如今还没有统计出来,但匿名邮件已经断言,其阅读人群的数量肯定不多。邮件分析,徐静蕾如今的博客已陷入低潮,“在博客的三篇最新文章,点击均未超过1万,这与此前其一篇博文一天点击动辄上10万已不可同日而语。这意味着徐静蕾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已开始出现萎缩”。此外,邮件还认为,《开啦》的文章很容易被转载到网站上,因此杂志存在本身将成为一个“空架子”。
调查 反响一般转载热烈
《开啦》的定位包括娱乐、时事、人文、经济等众多领域,但创刊号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足,显然离老徐的雄心壮志还有一定距离,而这确实导致了《开啦》反响的平淡。记者前天试图在网上搜集网民对《开啦》的反应,却发现议论这本电子杂志的人并没有预想的多,关注者大多为老徐博客的忠实读者。在网上,关于《开啦》的网页大多集中在《开啦》创刊前后的媒体宣传。此外,匿名邮件提到的一个问题——电子杂志容易被转载,也被证明了。创刊号中如今被转载得最火爆的是韩寒的《说徐志摩》。不过,任何电子杂志都可能遇到被转载的问题,以这预测《开啦》前程黯淡,未免对老徐有些太苛求了。
谁跟老徐过不去?
匿名邮件是谁写的?因为邮件中专门提到《开啦》不及杨澜的电子杂志,而且还附了一段议论:“此前由于徐静蕾“密友”王朔对杨澜和吴征的贬损,为此,虽然徐静蕾的电子杂志创意来自杨澜的老公吴征,但徐静蕾早已过河拆桥,在《开啦》发布会上闭口不提杨澜夫妇。”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事跟杨澜有关。
记者前日下午致电《杨澜访谈录》的工作室相关人员,而对方的回应是:“杨澜一向不喜欢攻击他人,这件事绝对与我们无关。”不管写匿名邮件的人目的为何,但此举已经搅起了几个由明星主打的网络电子杂志之间名气与利益的“战争”。因为中国的网络电子杂志绝大部分都是扩本精英,而徐静蕾的《开啦》则是头一个公开扛起“赚钱”大旗的明星杂志。(李丽)
网络杂志将被监管
据北京多家媒体报道,新闻出版总署拟起草《互联网出版管理条例》。根据这个条例,将来网络杂志开办前都必须经过新闻出版总署的审核同意,取得互联网出版许可证,而已经上线的网络杂志也将被纳入监管范围。监管重点主要集中在网络杂志服务的内容和活动。专家认为,该条例一旦实施,许多网络杂志都必须经过“净化”。
对这个消息,徐静蕾和杨澜方面都表示已都通过媒体看到了这个消息,但因没有看到新闻出版总署的条例,所以不作任何回应。
专家说法 明星办电子杂志优势不明显
许晖(电子杂志《爱刊网》负责人,有多年的操作电子杂志的经验):中国的电子杂志在3年前起步,几乎与国际同步。但是,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国外的电子杂志操作者大多因兴趣而做,但国内的电子杂志操作者们却从一开始就抱着产业化的目标。可是,从当年的免费电子邮箱开始,中国的网民已经吃惯了“免费午餐”,他们并不愿意为电子杂志付钱,这与那些操作者们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此外,中国的电子杂志没有刊号,不受新闻出版部门的监控,说白了只要拥有一定技术谁都可以做,所以整个行业鱼龙混杂。还有,电子杂志的受众群也不及传统媒体清晰。这些都决定了如今的电子杂志的尴尬现状。从收入来说,90%的电子杂志都拉不到广告,剩余的10%就算能拉到一定广告,基本上也只能抵了制作费,谈不上盈利。事实上,现在很多电子杂志都是靠其他“副业”来养活的,自己并没有生存能力。因此,电子杂志虽然名为“杂志”,但实际上距离真正的“独立媒体”还很远。
明星办电子杂志是从去年开始的新潮流,但是除了能更多地吸引眼球,大部分明星电子杂志的内容优势并不明显,它们的作用基本还是为明星作宣传。徐静蕾倒是一个例外,因为她能利用自己的朋友圈,组织一些“第一手资料”。因为内容具有独特性,或许能因此吸引一些广告。不过,一切还得观望。
徐静蕾回应 发匿名邮件者是个笨蛋
前晚,本报记者就电子杂志《开啦》被炮轰一事采访了徐静蕾的经纪人刘旋。在听到记者描述完这封匿名邮件之后,刘旋毫不惊讶:“以前也曾经遇到过这种无聊的人。”她对匿名邮件里的批驳一一回应。
刘旋首先否认了《开啦》的广告收益不好,“即使首期只有50万元,我们一年有24期,也有1200万了,他会不会算数的?”说到徐静蕾博客新文章点击率下降的问题,刘旋平心静气地解释:“那是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所以老徐的博客现在已经全部变成展开式,一点开就可以看到所有文章了。所以点击率肯定会降低,这并不代表阅读率就会降低。说实在话,我们现在没有必要再追求点击率了。”
对于《开啦》“制作平庸”的指责,刘旋听了有点气愤了:“是300多页的周刊,而且大部分都是文字,目前没有哪个周刊有那么多页,我们甚至敢跟传统媒体一较高低。”她承认《开啦》第一期出来以后,也暴露了一些栏目设置和编辑的问题,因为徐静蕾“毕竟是第一次做”。刘旋表示,接下来《开啦》还会延续目前的栏目设置,每期都以一个影视作品为由头,通过采访和特约记者来探讨社会、时尚、人文、养生之类的泛文化话题。
刘旋表示,《开啦》创刊之后,徐静蕾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但热情依然高涨,“我们也担心杂志内容被转载,但转载是把双刃剑,对于创办初期来说,它是有积极意义的,转载率高表明了我们的《开啦》好看,就会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说到这里,刘旋嘲笑起匿名邮件的作者:“这个笨蛋,他说我们的作品被转载多,又说我们的制作平庸,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