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包养”的报道被多个网站转载,并引起网友的热烈评论。 |
“求包养大学生”报道成社会关注焦点
校方承诺 助其申贷俭学
□本版撰文 时报记者 薛冰 实习生 梁健敏
时报“大学生网上求包养”报道昨日出街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帮助这个孩子走出心灵和生活的双重困境,让他走完求学之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阿A所在学校昨日承诺,将尽力帮他申请助学贷款及安排勤工俭学岗位,助其完成学业。
最新进展 各方愿帮其完成学业
昨日,记者继续与“求包养大学生”A所在高校联系,该校助学贷款中心的老师承诺,将尽力帮他申请到2006年度的助学贷款以及安排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不再有生活压力。
该校的老师表示,像A这样的贫困学生在高校不止一个,还有比他更加贫穷的。目前,学校正在对该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核实,如果情况属实尽量帮他申请到2006年的助学贷款,同时跟他联系勤工俭学岗位,以满足他每个月生活费的需求。同时,学校还承诺,会从思想上去引导学生,把他从悬崖边沿救过来。
记者采访多所高校负责助学贷款的老师都认为,对于贫困学生物质方面的帮助是基本,但是精神方面的也不可忽视。弱势群体应该得到社会各方的帮助,从学校、学院、辅导员都要从思想上引导他的行为。而另一方面贫困生自己也需要努力。有些贫困学生因为来自农村,社会经验比较少,怕他们受到欺负不敢让他们到社会上从事兼职,但是留在身边从事勤工俭学又因为他们的电脑水平较差,竞争岗位的能力就显得不足。大多数贫困生都是很懂事和懂得感恩的,不过也有一些学生破罐子破摔,想着别人给他的帮助是应该的。对于这些贫困生应该教育他们首先树立感恩之心。
老师们表示,A的做法固然不妥,但他的出发点还是值得同情的,社会不应该一味的遣责他,而是应该伸出关爱之手,帮助他走出困境。要用爱心挽救一个走在悬崖边上的人,让他走出心灵误区,顺利完成学业。
面临困难 社会资助太倾向名校
记者采访发现,A之所以走出这一步,与高校助学贷款的缺失不无关系。目前,广东省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13%~15%之间,特困生高达5%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100个广东大学生中,至少有13个贫困生,5个特困生。广东的贫困大学生已经突破10万人。
虽然广东省教育厅及广东高校相继采取了“奖、贷、助、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多种措施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但能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还不到一半,靠勤工俭学岗位解决生活困难的也仅占贫困生的三成多。而无法靠这两个途径来解决上学问题的大学生,在多数靠举债或学校设立的“绿色通道”进入学校后,由于家里几乎不可能再有经济来源,使这些在校学子不仅生活异常艰难,学费更成了他们身上沉重的负担。
与此同时,广东有很多普通高校存在的社会资助极度不足的现象。国家对于贫困生虽然有倾斜,但拨款以及倾斜的力度
显然不够。面对助学贷款的缺口,大多数高校会积极向外开拓救助市场,依靠一些社会企业、热心人士或是公益机构增加对贫困生的捐助力度。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够顺利讨得外援。在广东的高校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重点本科名校获得的社会资助远远要多于普通本科。
A所在高校的负责老师告诉记者,该校在转制之前一直跟企业联系得比较少,现转制不到三年在地方的影响力还不强,因此社会企业方面的资助几乎没有。
解决之道 发展企业校友来捐款
事实上,许多的社会资助都是通过学校运用自身资源争取而来的。因此,这些高校也在寻求更多更好的资助方式。
在学校内部,如广东药学院在每个二级学院都成立了爱心组织募捐款项帮助学生。另外,同时也对有突发情况的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该校负责人表示,款项不在于覆盖面,而在于是否能够帮到有切实困难的学生。
而在开拓社会资助方面,仲恺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有关负责人也称,学校已经开始从校友会方面发展企业校友捐款,扩大校友的资源利用程度,同时让就业指导中心跟来校招聘的关系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呼吁他们定期为学校捐款。同时,职业生涯规划协会帮助贫困生在社会上寻找兼职。另外,让资助的学生与企业有物质以外的联系也是必须的。黄老师表示,通过受助学生向企业写信反映自己的情况,通过开展励志讲座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通过职业生也规划组织为学生做出职业规划,培养贫困生的感恩之心以及企业的后续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