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鹏先生
久雨初晴色色新,山光峦表逐层分。路回忽听风雷吼,百丈飞流大写人。这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诗人沈鹏先生大量诗词中的一首精彩之作。“百丈飞流大写人”的“人”字虽然好写,但是做人,或者说做一个高尚的人,则是天下最难的事。沈鹏先生却做到了。他的书法好,诗词好,做人更好。一个“人”字他写得和做得如此漂亮。
2004年深秋,年逾七旬的沈鹏先生从媒体上得知由季羡林、王蒙、铁凝、张锲等55位著名作家倡议的,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为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建“育才图书室工程”的消息后,马上拨通了中华文学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张锲的电话。
他在电话中表示:我也要参加到这项捐建图书室的活动之中,这是件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希望工程。我的第一笔捐款是10万元。通话后的第二天,沈鹏先生就派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同事将10万元现金捐给了中华文学基金会。张锲同志非常感动,他说:“作为书法家个人捐款,10万元已经很不容易了。那是一笔一笔地写出来的呀,我们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好管好。尽量地为孩子们多办些实事。”在这之后,陆陆续续,10万、20万、30万……一笔笔的捐款寄向“育才图书室工程”,一本本崭新的图书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每次捐款后沈鹏先生常说:“我体弱,能力有限,努力做去。”
至今,沈鹏先生已为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160多万元。他表示要继续为孩子们多做些实事。
在他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资助下,成千上万的孩子们读上了自己的课外图书,有数百个学校建起了孩子们自己的图书室、电脑室。当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本本图书,当听到孩子们敲击着崭新的电脑键盘的声音,当听到孩子们在那捐赠仪式上说的那些感谢的话语,……沈鹏先生是多么高兴呀!沈鹏说:“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课外书,那时条件差,能借到的书尽量借。初中毕业那年暑期,同学们自动把自己的为数很少的图书集中起来,临时办图书室供借阅,我读了不少进步文艺书籍。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当时是被禁止的。读后对我影响很大。所以,听说为孩子们建图书室这样的事,我立即在内心产生回响。”每当工作人员到沈老家向他汇报捐建的情况后,他总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对社会公益活动我不单是向你们一家捐赠啊。尤其对文化事业和书法事业,对孩子们教育有益的事我就要办。”
沈鹏先生1931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的一个书翰之家。他的外祖父,曾将经营多年的纱厂卖掉创办了江阴第一所小学,在当地传为美谈。外叔祖曾任南菁中学校长,沈鹏先生后来即就读其中。他的一位亲戚是江阴的最后一名举人,曾教少年沈鹏学习诗、书、画。那时他已是“十岁作文惊四座”,后来,“熟读唐诗尊二杜”。几十年来,他行健不息,博学深思。当他把家乡祖传房产全部捐献,又把多年积蓄的巨款捐献给社会各界时,自己却在书斋里过着“诗书果腹茶充酒,古哲先贤入梦怀”的日子。
去年,在北京的大觉寺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诗词研讨会”上,拨冗前来出席会议的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主任马凯评价沈鹏先生时说:“诗是心灵的窗户,读沈先生的诗词,感受到的是纯、真、静的心境。他长期做编辑工作,为读者服务,却无怨无悔,有诗云:‘为人作嫁心头热,处事无私天地宽’;他成就斐然,却不事声张,有诗云‘老谋实事厌张扬’。面对浮躁的世风,他不为所动,有诗云‘名利是非身内外,声光杂沓影徘徊’,‘洁来洁去了牵挂,有际无涯归自然……’沈先生十分重视诗内功夫,认为写诗首先要立意、求真,如古人说的:‘宁可十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强调要练字,为此要读好诗、多读韵谱、长于推敲。……他更重视诗外功夫,认为‘诗外功夫诗内得’。何谓诗外功夫?人品、情操、悟性、阅历、文化底蕴、洞察能力等等皆是。当然正如先生所云: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的人”。
“门铃无计可催眠”,对于书法艺术,他潜心钻研,博览群书。80年代以来著有《沈鹏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沈鹏书杜甫诗二十三首》、《沈鹏书法选》、《沈鹏行草千字文》、《三余吟草》、《三余续吟》和《三余诗词选》等大量的作品,还有《沈鹏书画选》等理论著作。经过他编辑和主编的著作达400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美术家全集》(宋·元书法卷)、《故宫博物院藏画》和《石刻大观》(33册)以及大型影集《苏联》等。
在书法艺术创作上他始终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废纸三千犹恨少,新诗半句亦矜多。”“柱下倘能学老子,拼将岁岁赚三余。”这是他多年来潜心研究书法艺术,辛勤耕耘,刻苦创作的真实写照。从中国书协的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他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携后人,资助公益事业。最近,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与有关部门积极筹措,在北京第156中学和昌平昌盛园小学建立两个“沈鹏书法艺术学校”。这两个学校以弘扬祖国的文化传统,普及书法知识为自己的办学特色。近日,著名学者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为沈鹏书法艺术学校题写了校名。
在此,引用沈先生的诗句结束此文。以表我们的崇敬之情:“偶羡沙鸥飘碧海,甘随孺子作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