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倒前一天,雷桂英曾让儿子寄出一封给专家的信
摒住呼吸,让我们默默倾听雷桂英最后的嘱托
毛丽萍 王磊 周鹰
慰安妇纪念馆她是主角
苏智良教授还透露,他正在着手建一个中国慰安妇纪念馆,7月7日就将正式在上海开馆,雷桂英作为中国发现的最小的慰安妇,又是最近才离去的,将成为纪念馆的“主角”。
快报记者 毛丽萍
雷桂英走了,但她临死前寄出的一封信却让远在北京出差的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至今牵肠挂肚:“雷婆婆去了,很可惜,她的信我听说了,南京有份底稿是吧,可我还没收到,雷婆婆是个不识字的老人,还给我写信,据说在信中她希望中日能够友好,她是一个受害者,没想到却有如此宽广的情怀。”苏教授告诉记者,这封信他将收藏到7月7日开馆的中国慰安妇纪念馆中,作为一份重要的证物保存。
说起雷桂英的突然离去与那封可以称作“遗书”的信,苏智良有点犯晕,他告诉记者,真是有点奇怪,曾经有个武汉的慰安妇情形也类似,平时都是他打电话找她,有一天她家里人却突然打电话找到了苏教授,“我妈妈想找你聊聊天。”一聊就是很久,过了没多久,老人就离世了。雷桂英这次也这样,4月22日,也就是发病前一天,也是很突然地说要给苏教授写封信,信还在路上,人却去了。“真是遗憾啊!本来,美国历史教师还想听她的报告呢,没想到,这个约定永远不会实现了。”
希望中日能够世代友好
苏教授:
您好!
最近国内外人士来探访慰问我,我从心里表示感谢和欣慰。
我雷桂英这次勇敢地站出来,我绝不是为了多少金钱而出来的,而是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为被日本帝国主义杀害的千千万万的遇难同胞,讨个公道。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给我们中国人和东南亚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这场战争使他们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六十多年过去了,我心中的仇和恨是永远忘不掉的,不仅是我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中国同胞的仇和恨。我恨的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现在的右翼人士,他们不承认历史的罪行。
我希望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我希望历史的悲剧不要重演。
2007年4月22日
养子唐家国代笔
雷桂英给苏智良的信
注:以上内容有删节整理
没有乐队,没有纸钱,没有花圈,雷桂英就这样静静地上路了。
昨天,在江宁殡仪馆内,雷桂英家属举行了一个简短的遗体告别仪式。黄菊、白菊交织的花的海洋中,雷桂英老人头戴一顶红色的锦缎帽,裹着大红的锦缎被,神色安祥地躺在透明棺材中。唐家国回忆了母亲平淡但悲苦的一生后,希望母亲一路平安,“安息吧!妈妈!”
唐家国告诉记者,妈妈信耶稣教,所以葬礼仪式也是按照基督教的仪式来办的,一切从简。今天上午,雷桂英将被安葬在汤山教堂公墓。快报记者 毛丽萍
雷桂英昨天火化
年过八旬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绍华,昨天颤巍巍地接过了玄武区司法局制作的“法律援助联系卡”。从此玄武区32位大屠杀幸存者一旦需要法律援助服务,凭卡免审批即可获得最快捷的服务。
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后的一天,18岁的周绍华约了两个好友上街,没走几步就看到日军赶着一群百姓往鼓楼方向走,他们被日军发现后,也未能幸免,被端着刺刀的日本兵拽进了押解的队伍。走在人群里的周绍华预感不妙,就故意越走越慢,落在了队伍的最后,趁敌人不注意,他飞快地钻进了路边的树林。被吓坏的他根本不敢回头,直到队伍走远了,他才踉跄地回到了难民区。
不久,周绍华在难民区遇见了一个那次同被掳走的好友,对方说那天一群人都被赶到了鼓楼二条巷,日军就拿着机关枪对着人群扫射,他靠装死才躲过了一劫,而另一个好友却再也没能醒来。
如今周绍华已经88岁高龄,和83岁的老伴周秀华生活在锁金六村。“区政府给我们俩都办了医保,常见病每人每年可以报销4000块钱,我还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在南京,他们在经济上经常支持我们。”
谈到刚刚去世的雷桂英老人,周绍华说:“见证过南京大屠杀惨剧的幸存者越来越少了,好在政府还能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尽量养好身体,我们活着就是历史的证人。”快报记者 周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