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放流后“凶多吉少”
张田勘
4月22日上午10时,湖北荆州沙市长江亲水码头1号放流船上,两尾在北京海洋馆疗伤痊愈回到荆州的中华鲟被放归长江。同时进行放流活动的还有沿江9个省市的11个放流点,总计同步放流国家重点保护鱼类40万尾。
针对如此大规模的放归行动,也不得不提出一个类似“娜拉出走后怎么办”的问题:中华鲟放归后它们怎么活?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有两点考虑。其一,水生生物的大环境不改善,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其二,重点保护动物在良好的环境下可以生存,但重回恶劣的环境之后是否能适应?
众所周知,正是由于长江以及国内其他重要河流、湖泊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才导致中华鲟及其他水生物种减少甚至灭绝。据相关学者总结,眼下的长江正面临6大危机:一是森林覆盖率下降,植被遭破坏,泥沙含量增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二是枯水期不断提前;三是水质严重恶化,危及城市饮用水;四是物种受到威胁,白鳍豚等珍稀水生生物面临灭绝;五是固体废物污染严重,威胁水闸与电厂安全;六是湿地面积日益缩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益丧失。这些情况让中外专家一致认定,长江水质严重污染是白鳍豚几近灭绝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是中华鲟逐年减少并在未来10年可能灭绝的重要原因。以长江水体的现状,人们有理由怀疑中华鲟在放归后将陷入灭顶灾难中。
另一方面,现在放流的中华鲟经过了人类的经心养护,在其水生环境在水温、水质、酸碱度等方面有严格控制,在饮食、繁殖条件等方面也符合它们的最佳生存需求。而在放回后,迎接它们的将是一江充斥各种毒物的恶水。相关研究报告指出,整条长江现已有590多公里的流段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而几乎30%的长江支流也已遭到严重污染,并且这种严重污染态势几乎不可逆转。毫无疑问,这种生存环境上的改变会形成逆淘汰效应,放流后的中华鲟无疑是在逆境中求生,因而凶多吉少。
笔者认为,中华鲟和其他珍稀水生生物不是不能放归,但应先治理和保护好长江,到一定程度后再放流中华鲟。现在放流中华鲟及其他珍稀水生生物到深受污染的长江,等于是让它们进入绝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