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道具师在院子里做道具
陕西人艺获奖无数,却难走出困境
西安交通大学话剧团排演话剧《雷雨》
不是陕西人不喜欢话剧,而是他们没有走进剧院陕西人艺的主要演员演一场的酬劳为30元,票房收入还抵不上剧场一晚的租金全国现在还在出作品的剧作家不到30位,其中优秀者更是寥寥借着话剧百年的东风,话剧应该会慢慢地回到观众当中
在北京、上海两地,话剧的魅力远远大于电影电视,诸多话剧院每场演出时观众都在万人以上,但是在陕西,秦人对话剧的了解远不如秦腔,更不用提电影和电视了。
“每场话剧都是一次性创作,不像看电影,电影可以拷贝无数次播放,话剧每一次演出都是演员完整的创作过程,它强调剧场内演员和观众的情感交流。话剧的艺术魅力,你不到剧场,是无法感受到的。”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办公室主任、编剧杜小铎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一个老艺术家,每每谈到话剧的感染力,他的语调和眼神都流露出无限的深情,犹如在膜拜自己心中的上帝。
现状
在西安没有地方看话剧
在西安哪里能看话剧?回答是未知的。
坐落于西安市建西街163号的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隐蔽在周围花花绿绿的店铺之中,沿着龟裂的水泥地,走进略有些简陋的办公楼,不到10米长的昏暗的一楼楼道两边挂满了各种奖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化部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等,光是国家颁发的各种大奖就有十多个,省上的奖项数也数不过来。
4月20日,陕西人艺应文化部、中宣部邀请,赴北京参加“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暨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陕西人艺的话剧《钟声远去》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好评。
但是,不得不承认,陕西人艺的影响力远比不上西北影城或奥斯卡电影院,一部新电影的上映可以吸引成千上万人走进电影院,但是获得国家大奖、被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的话剧,陕西人艺总要免费请人到剧院观看,甚至“送戏上门”,免费到西安各个高校演出。
说起在本地的演出,编剧杜小铎眼神里就出现前所未有的失望:“不景气。不是陕西人不喜欢话剧,而是他们没有走进剧院。”
不光是陕西,话剧在地方省市普遍不景气,话剧在改革开放以后就突然陷入了尴尬境地。有人就说,话剧是小众艺术,只适合一部分物质生活已经满足,追求精神享受的人,所以,中国话剧不景气和中国的中产阶级不壮大有关。
但老一代话剧艺术大师李默然反对:谁说话剧是小众艺术?话剧是不折不扣的大众艺术,在抗战时期,话剧快捷地表现了现实生活,老百姓很喜欢看。
事实情况是,话剧在中国的确已经变成少数白领阶层的奢侈品,美国人能在周末乘飞机从洛杉矶飞往百老汇去看一场话剧,中国有几个人能这样生活?西安有几个人能这样生活?
尴尬
低酬劳让演员被迫“出走”
说起话剧演员的演出费,可能很多人会不相信。
陕西人艺《钟声远去》剧组,主要演员的每场酬劳为30元。
怎么这么少?“这还是主角拿的,一般演员才10块20块!”每晚1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演出,群众演员的酬劳为10元,每个小时的演出人均只有几元钱,这样的工资还没有钟点工的酬劳多。
那么,北京、上海等地话剧演员的收入情况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团长孟冰介绍,他们的演出费也没有高出很多,人均50元每场,北京人艺稍微高一些,但是也高不到哪里去。
“我们也希望把话剧演给观众,可是,往往我们的票房收入还抵不上剧场一晚的租金。”
“绝大部分演员都在外面有兼职。”陕西人艺的老演员汪洋谈到。
他读书时曾经听说,以专门演出莎士比亚剧目闻名天下的英国老维克多剧院在20世纪80年代时,演员都是半工半读,在剧院干半天,在外面兼职做工半天,维持生计,“当时我很不相信,话剧演员怎么会这么艰苦!”汪洋说,他现在相信了,因为自己现在就是这样的日子。现在剧院绝大部分演员都是一边在外面拍电视、电影,教书兼职争取更多的生活费,一边在剧院有新剧目时回来参加演出。因为“演员的根还是在话剧舞台上,尽管电视能带给演员更多的经济收入,但是在舞台上获得的艺术享受和成就感,电视和电影根本无法比及”。
“很多影视演员都是曾经的话剧演员,当衣食无忧的时候,他们又会回到话剧舞台上。因为他们的根还在这里。”陕西人艺院长赵力强如此评判那些曾经离开话剧舞台的人。
困境
剧作家流失之痛
提起吴天明、李琦、苗圃大家都知道,但陕西人艺却鲜为人知,殊不知,这些“腕儿”都是从陕西人艺的话剧舞台上走出来的,他们现在都是名声在外的大明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编剧、导演去写电视剧剧本,去当电影电视导演,陕西人艺把这些人叫“北漂族”。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团长,同时也是国家一级编剧的孟冰说,话剧不景气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剧作家的缺失。“今天的剧作家显得格外悲壮。”
孟冰介绍,1950年新中国刚刚解放时,大家在整理资料时发现,凡是有剧目演出过的优秀剧作家有1000多人,经过文革前的几次政治运动后“损失过半”,老舍、田汉这些伟大的剧作家都在这个时候离开人世。等到粉碎四人帮后,全国仅剩五六十位优秀剧作家。时至今日,全国还在出作品的剧作家不到30位,其中优秀的仅仅有10多个。而最致命的问题是,这些剧作家的年龄都在50岁左右,剧作家的队伍面临着断层。这也正是优秀剧目逐年锐减的直接原因。
孟冰认为,剧作家缺失的原因颇多,首要原因是话剧创作的艰难,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文学创作可以叙述、可以烘托、可以夸张,但话剧剧本中,“人物一开口,就必须是这个人”。将长篇小说《白鹿原》改编为话剧时,孟冰用了约一年半的时间。很多剧作家经常为一部作品心力交瘁。另外,从剧作市场来讲,话剧剧本的报酬远低于电视和电影。一部好的话剧剧本稿酬为4万元至5万元左右,而写电视剧剧本有时候一集就能拿到这个数目。
最后,剧作家得不到基本认可也是现状,话剧《白鹿原》演出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演员、导演、小说作者,而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编剧则很少被人提及。
“创作和思考的愉快全部都丧失了,很多剧作家在向舞台投下深深一瞥后,离舞台而去。”孟冰说。
思考
泛娱乐化时代的空白
编剧杜小铎讲了自己的一次经历:有一次去北京首都剧院看话剧之前,他顺便到剧院旁边的书店买了一本书,当他拎着装书的塑料袋走到剧院门口时,工作人员挡住了他:“先生,请您把书从塑料袋取出来,把塑料袋装在口袋里。”他当时很不理解,服务员解释说:塑料袋的摩擦声会影响剧场的观赏效果。这个细节让杜小铎很受震动,果然,在看话剧时,除了舞台上的声音,首都剧场里安静得只有自己的呼吸声,如果自己不把塑料袋装进口袋,它的摩擦声此时就变成极大的噪音。
“那种安静、那种演员和观众的情感交流,不是明星歌友会时台下大声的宣泄能代替的。”既然话剧这样具有感染力,为何话剧不能成为主流的艺术形式?
“娱乐化太过了,整个社会都在一种浮躁的、泛娱乐化的状态下,没有人能静心地去剧院观赏话剧,话剧不景气,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整个艺术界都在趋向时尚,时尚是什么?它很快就来了,很快就走了,百老汇的话剧能够盛行,是因为它已经走过了泛娱乐这一阶段,而我们,正在重复他们的老路。”
“青春版《牡丹亭》在高校演出后,大学生们才知道,中国还有这么美好的艺术形式。但很多人反对白先勇,就像博士们反对于丹,说他们侮辱了传统艺术,我要说的是,于丹让孔夫子走向民间,她功德无量!”
话剧不是纯粹的娱乐,不是消遣,话剧中会有一些娱乐、调节状态的因素存在,但并不是主要内容。在精神文化发达的国家,话剧都是主流的艺术门类,百老汇每天晚上有几十台的话剧演出,话剧作为群众的艺术食粮是最主要的形式,院长赵力强坚定地说,陕西有话剧市场,但没有打开。
期待
话剧回归不是梦想
今年是中国话剧百年,这是一次回顾,更是一次契机。“因为全社会给予了话剧高度的关注。”孟冰预言,未来几年,电视剧、电影的市场会慢慢趋于平淡,甚至下滑,舞台艺术会慢慢回归。现在很多北漂的艺人都在加盟话剧演出,很多影视演员纷纷回到话剧舞台。“借着话剧百年的东风,话剧应该会慢慢地回到观众当中。”
“有时候真不是票价高,老百姓看不起话剧,而是没有看话剧的习惯。”赵力强说,制作单位首先要制作出高水平的话剧,原来为政治服务的那些题材,老百姓不喜欢,年轻的观众对传统的模式已经没有兴趣,要加大推广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极强的作品,让老百姓先走进剧院。其次要下基层,吸引更广大的观众,反映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说出他们的心里话。多推出一些小成本的制作,掠去浮华表层,展现话剧语言的本色魅力。
陕西人艺正在后院建一个能容纳200多人的小剧场,杜小铎介绍,小剧场是话剧发展的趋势,北京上海这种小剧场很多,北京的小剧场效益普遍很好,因为投资小,三五万就可以建一个,剧目一般都是反映人们日常的生活,例如中年人的情感困惑,现代人的网络生活,很受大家欢迎。目前西安专业的小剧场就这一个,但现在还没有修好,建成后,陕西人艺准备把北京上海那些已经成熟的戏拿过来演出,用“借船出海”的方式,把观众吸引到剧场里。
另外,大学生是话剧的生力军。陕西人艺的工作人员是西安各个高校话剧团的常客,帮他们修改剧本,指导学生们演出,学生们也经常到他们的办公室畅谈。有了新剧,赵力强就率领剧团“送上门”,到各个学校演出,大部分时候是免费的。赵力强说,我们很愿意,因为他们就是中国话剧未来的观众。若干年后,这些学生就会成为话剧的忠实Fans,虽然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但是却行之有效。本报记者 狄蕊红/文 王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