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13日晚上,我代表站方,和广东省电力设备安装厂的代表一起,启动了牛路岭的第一台发电机组。”说起26年前的那一幕,50岁的朱春眼里闪着激动的光芒。
海口知青朱春清楚地记得,他是1977年11月25日来到牛路岭参加建设的,那年他刚好20岁,“风华正茂,无论干多重多苦的活都不觉得累,满腔热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月工资39.6元
1973年高中毕业后,不满17岁的朱春到屯昌下乡当知青。1977年,朱春被抽调到牛路岭。当时,牛路岭水库刚刚开始下闸蓄水,朱春等新来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抓紧时机清理坝基,实际工作就是在大坝下面开采石头,然后装车。那时,几乎没有工程机械,开采石头几乎都是靠手工进行,手工用铁锤、钢钎开凿炮眼,装火药爆破,用手把石头搬上车运走。
搬石头是重体力劳动,“那时一点都不觉得累。”朱春笑着说。每个月的所有收入是39.6元,每个月吃饭一般要花掉18元左右。食堂供应的伙食很简单,几乎每顿都有咸鱼干、冬瓜、青菜,二指宽、薄薄的红烧肉是好菜了,要5角钱一块,过一段时间才能买一片解解馋。
直到离开时,朱春在牛路岭的8年一直都住在油毛毡顶的简易工棚里。工棚一间挨着一间,一层压着一层,就像梯田一样分布在公路旁的半山腰上,远看非常壮观。
搬石头清理坝基的工作一直延续到1979年1月份。后来由于电站日常运营管理的需要,朱春等人被派到广东、天津等地学习发电机管理、维修等技术。
冒牌“技术科长”坐飞机
去天津路途遥远,时间又非常紧张,在领导安排下,朱春等4人选择了坐飞机去。当时人们把飞机称为“官机”,因为只有科长以上级别的人才有机会坐飞机。朱春当时只是一个二级工,只好假称自己是技术科长,这才得以成行。
第一次坐飞机,朱春非常兴奋,那次经历现在还历历在目。当飞机起飞时,由于空调的作用,机窗内升起了一层雾气。这让朱春感到很紧张,他以为飞机是冒烟了,不停地左顾右盼,发现其他人泰然处之,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下地来。从海口大英山机场到广州坐的是苏联生产的小型螺旋桨飞机,只能坐48人,从广州到北京坐的是波音707,从北京到天津坐的是火车。当时从海口到广州的飞机票要45元,从广州到北京的机票是92元,而从北京到天津的火车票仅仅只要1.2元。
朱春先后被派到天津学习过三次,前后在天津呆了好几个月时间。直到现在,朱春还能说不少天津话。
1979年的牛路岭,几千人中坐过飞机的人少之又少。从天津回来后,工友们围着他们问长问短。正是到外面的学习,让朱春迅速成长为牛路岭的技术骨干。
启动第一台发电机组
牛路岭的第一台发电机组是1979年12月13日晚上8点20分正式启动发电的,代表电站启动这台发电机的正是朱春。
那一刻到来时,朱春的心在狂跳,他屏住呼吸,按下了绿色的按钮,水轮机飞快地旋转起来。顺利启动后,调速机又改成自动运行。
牛路岭在海南水电建设上创造了许多记录:它是中国第二座坝内电厂(发电机厂房放在大坝坝体内部),拥有海南第一台工业电梯,用于从坝顶进入发电机厂房,大坝高度超过90米。而朱春以一个二级工的身份,竟然主持了发电机组调速机的大修工作,也算创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调速机是发电机的“大脑”,控制着发电机的开关和运行速度。维修调速机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活一般要六级或七级工才有资格做。1981年,朱春初生牛犊不怕虎,担纲主持维修调速机。恰逢当时的国家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到牛路岭视察,她对朱春说:“难得啊,年轻人,做得不错!”
1985年回到海口供电公司工作至今的22年里,朱春只在2002年回过牛路岭一次。看到万泉湖风景区与本报联合举办的“牛路岭建设30周年”寻访建设元老活动后,已经退休的朱春非常激动,他希望早日动身回去看看。
本报将陆续推出“我与牛路岭的故事”,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