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6日夜,在东方古都北京,在万众瞩目中,一支雕塑着精美“祥云”的北京奥运会火炬,在中华世纪坛揭开了神秘面纱。
火炬征集
外观设计与内部燃烧系统分开处理
代表着光明、欢乐与希望,象征着勇敢、团结与友谊的奥运火炬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象征。
自1936年柏林夏季奥运会第一次举行了现代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此后历届成功举办的奥运会都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火炬。
随着时代的发展,火炬的形状、色彩、材质越来越多样化,燃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奥运会火炬虽小,但由于要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完成传递,必须尽最大可能保证燃烧不熄,能够经受各种运输过程当中的考验,因此是浓缩了举办年代的艺术创造和技术设计能力的经典。
2005年12月6日,北京奥组委正式向全球抛出“绣球”,征集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
匠心独具的是,北京奥组委在征集过程中,将火炬外观设计与内部燃烧系统分开处理。北京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主任张明介绍说,如果两者合一综合评定,都有可能使最优秀的部分因另一部分的不如意而被淘汰,“我们都要找最好的,把两个最优秀的设计结合在一起,实现火炬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事实证明,这一组织方式是火炬整体设计成功的重要保证。
经过3个多月的征集,至2006年2月28日截止日期,北京奥组委共收到来自海内外的有效应征作品388件。
选定“纸转轴”雕饰“云纹”
凸显中华文化符号
4月26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通过电视直播展示在全世界面前,这一支锥体曲面、上部雕饰云纹的火炬一下子抓住了亿万人们的心。
看着眼前的火炬,就如同看着自己的孩子,联想集团创新设计中心总经理姚映佳感慨万千。“我们一直关注着奥运的每一个节拍。”早在2002年,他们团队就参与了奥运会会徽的设计竞标,每一次的参与都加深了对奥林匹克的感悟与理解。2005年底,他们再一次迈开脚步,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痛并快乐着”的火炬设计之旅。
这是一支跨越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材料工程、机械工程、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十多个学科专业的优秀团队。在临近2006年新年的一天,87颗年轻的心聚集在一起相互碰撞。就在这次被这群年轻的设计师们称作“头脑风暴”的聚会中,一个个充满着智慧与灵气的火炬设计创意浮了出来:如意、凤凰、长城、风筝、竹、云……
什么最能代表中国?什么最能代表2008的北京?最需要传递中国什么样的精神?讨论、质疑、碰撞,这中间,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四大发明;大家的指向越来越统一:承载着中华古老文明的纸张。一位参会的设计师随手拿起桌上的纸一卷,握在手中高高举起,全场聚目中,那个“纸转轴”就成了2008年奥运会火炬的雏形。
“云纹”的出现是奥运会火炬外观设计的再一次重大突破。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设计团队一直在寻找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与元素。最后,寓意“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云纹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云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建筑、雕塑、器皿、家具和平面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今天普通大众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设计者之一仇佳钰说,云纹贯穿于火炬整个造型设计,顶端火炬口和底部进气口的基本形状也运用了“云纹”样式,这与火炬雕饰的云纹交相呼应,“祥云”理念浑然一体。
在颜色选择上,设计团队经过反复试验与调配,最终选择了漆红。源于汉代的漆红色在火炬上的运用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红色的祥云图纹精雕细琢在银色的基底上,从炬身中部向上升腾,强烈地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交融。炬身下半部则喷涂高触感橡胶漆,握之如与人手相握,手感舒适而不易滑落。
北京奥运会火炬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也是一件融汇了高科技的工业品。火炬外壳采用高品质铝合金,长720毫米,重量却仅为985克,轻盈而高贵。为了打造最完美的造型与图纹,设计团队攻克了很多难关,比如将火炬制作成自然弯曲、上大下小、曲面的形状,再比如在弯曲度很大的曲面上雕刻立体图纹并实现双色着色等。
独特的“芯”设计
创造自己的火炬内部燃烧系统
在近几届奥运会火炬设计中,一般都只进行外形设计,而内部燃烧系统基本都通过购买原来成型的技术来解决。北京奥组委慎重研究后,决定走自主创新之路,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火炬内部燃烧系统。
科研实力雄厚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成为竞争这一设计方案的积极参与者。为此,集团几十名相关领域的精干科研人员组成了设计攻关团队,并委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洲为火炬内部燃烧系统总设计师。
“简单地说,火炬内部燃烧系统就是在火炬内安装一套设备,使火炬在点燃后能在一定范围内的各种复杂环境下保持一段时间燃烧不熄,完成接力传递。”刘兴洲院士介绍说,北京奥运会火炬内部燃烧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即燃烧器、稳压装置和用于储存燃气的燃气罐。“我们就是要在很小、弯曲且不规则的空间内精心安装固定好这些装备。”
最先需要解决的是燃料。北京奥运会火炬选择了丙烷。丙烷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在零下40摄氏度时仍能产生1个以上饱和蒸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形成燃烧;而且,丙烷产生的火焰呈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动态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醒目。
“北京奥运会火炬内部燃烧系统的一个重要创新是设置了‘双火焰’方案。”刘兴洲院士介绍说,燃气流出后,一部分进入燃烧器的主燃室,在火炬外形成扩散的比较饱满的火焰;另一部分进入预燃室,在火炬内保持一个比较小的但十分稳定的火焰,如果出现极端情况,主燃室火焰熄灭,预燃室仍能保持燃烧,保证火炬不熄灭。
火炬火焰的抗风抗雨能力受到广泛关注。按照要求,科研团队进行了大量试验,检验火炬火焰在大风、速度突变的风、方向无规则的风等各种情况下的稳定性。现在,在风速每秒30米的情况下,火焰能保持燃烧,而风速达每秒18米时就是8级大风。火炬设计要求火焰在每小时50毫米的雨量下不熄灭,目前火炬火焰可以承受的雨量达规定的十多倍。
北京奥运会火炬将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据北京奥组委相关官员介绍,针对珠峰严寒、低压、强风、缺氧的极端特殊气候,在保持火炬外形一致的前提下,北京奥组委特别委托航天科工集团科研部门研制登上珠峰火炬的内部燃烧系统。目前,初步的设计方案已经在珠峰附近进行实际环境检测。
2008年3月25日,这片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祥云”,将被在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希腊采集的奥运火种点燃,从北京起步飘飞,跨山越海,历经五大洲,回到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2008年8月8日,这片“祥云”将飘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会场“鸟巢”,点燃主火炬塔。在熊熊燃烧的圣火映照下,全世界将为着欢乐与和平,为着人类未来美好的梦想共同翩翩起舞!(王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