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之后,我国文化产业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格局。我国文化产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加大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推动文化兴贸的同时,也要实施科技兴贸。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围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等问题,出席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刘长乐认为,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先要练好内功,他建议设立文化产业大奖,进一步完善文化发展细则。新华社记者 樊如钧 摄(资料图片)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进出口格局总体上不乐观,需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增长点,这就要求文化产业的核心企事业单位加快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外商独资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如何提高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可谓迫在眉睫。从科技和文化开发角度看,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技术、生产和消费的角度讲,就是提高自主成果的转化。文化产业的基本政策扶持的立足点就在这里。
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这包括政府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即加强引导的力度。文化产业的进出口水平提高,主要靠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整体进出口特别是出口水平的提高。要帮助中小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博览会,支持其出口营销。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对于文化产业需要的核心高新技术,采取联合攻关的举措,同时也要寻求国际合作机遇。联合开发体制既有产学研联合,又有官产学联合,包括政府机构、大学和民营企业联合。
从政府角度,需要重视的程序排在第一位的是知识产权和专利,第二位是技术成果的成熟度和转化的可能性,第三位是社会化生产。笔者认为,目前的法规和政策还很不完善,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限制,高级人才的引进和外流限制,还包括对外吸引技术、技术投资和人才投资,对外技术咨询和信息搜集。
文化产业有实力的企业需要加强产业资源的转化能力。虽然最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的绝对规模快速放大,但是,相对规模依然偏小,占据GDP的比例还是无法和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其中主要原因,一是技术和文化的含量太小,二是国内外传播尤其是国际传播效应太差。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后,我国文化产业高新技术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会继续快速增长,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技术含量和相对规模的大力提升。相对规模偏小的后果就是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薄弱,主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还很小,而且也十分不稳定。发展文化产业最急迫的任务就是尽快实行结构升级,要让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不断生产高附加值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各地政府急需通过建立面向企业的创新服务体系,来加强文化产业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建立文化产业领域的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并不断完善企业创新收益的分配制度。
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教育科技体制的改革,其核心是加强竞争机制,确保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并且建立产学研、官产学多位一体的创新体制。其次是尽快改变多年来通过简单出让市场换取技术的路线,代之以“以竞争换技术”的政策和策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相武)
刘冬荣代表说,文化产业发展要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中的“软实力”。一方面要承担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正气的社会责任,一方面不少文化单位在面向市场转型的体制改革中面临生存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谭仲池说,将文化企业集团做大做强,靠的是“硬功夫”;如何管理、引导,还要施“巧劲”。对一些经营困难的文化单位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一改了之”。实际上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很大,政府也要研究市场,提供服务,帮助扶持这些文化单位开拓市场空间,与市场需求实现对接。
各地文化产业雷同 可能面临发展陷阱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中国各地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但发展战略雷同,可能落入产业发展的陷阱。这部蓝皮书由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联合编撰,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