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年整治修缮的月坛公园4月26日重新开园。新月坛公园修复了长580米的古坛墙,并且重现古祭坛格局。另据了解,由于中央电视台发射塔尚未搬迁,月坛的核心景观修复还有待时日。
月坛公园分为南、北两园,面积近8公顷。北园即原来的月坛内坛,工程参照《大清会典——夕月坛图》,恢复了古祭坛的完整格局和环境;南园则运用传统园林手法,设计出多个可供市民休憩娱乐、佳节赏月的园林景观。
据了解,在闭园修缮之前,月坛公园内古建被社会单位占用的现象十分严重,共有7家大小单位在园内办公,人员出入,车辆往来,正常的游览秩序得不到保证;月坛公园周边也被商户和老旧居民区包围,环境脏乱,道路拥挤,严重影响公园风貌;公园古建长期风吹日晒,破损严重。
2004年,市政府和西城区政府共同出资2.6亿元,对公园进行整体改造。179户居民和6家单位陆续从园内搬出,部分古建被腾退,居住办公用房也被拆除;神路、东天门、北天门、钟楼和具服殿均获得全面修缮。
亮出坛墙是此次修缮的一大亮点。上世纪六十年代,月坛坛墙大部分被拆毁,西侧残留的一段坛墙因被单位及居民占用也遭到破坏。月坛公园开放后,一直用铁栅栏作为园墙。此次改造恢复了绝大部分坛墙,长度达580米,坛墙高5米,由15万块采用传统工艺制成的二重样城砖槽砌而成。施工中,文物专家还在西侧内坛墙上发现了明代坛墙的遗址。与现今坛墙全部由城砖砌成不同,明代的坛墙结构是外面一层砖,中间墙芯全部是黄土,施工人员为了让游人对这一结构一目了然,没有再在黄土外砌砖,而是把坛墙遗址用玻璃框罩住,以作展示和保护(右上小图)。
园林部门还栽植了大量桧柏。恢复后的园内古建朱漆红柱,绿瓦飞檐,建筑依东西轴线错落布置,空间序列严谨、庄重,古祭坛的格局和环境得到重现。
由于最后一家占用古建单位——中央电视台发射塔尚未实现搬迁,月坛最主要的文物古迹部分,包括祭台、神厨、神库、宰牲亭、乐器库和祭器库等修缮工程暂时无法进行。此次修缮,施工单位在公园西侧路上为占用单位另开大门,从而解决了单位车辆继续在公园内出入的问题。(王海燕魏谦)
小链接
月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钦定名为夕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辰的场所。它同天坛、地坛、日坛、祈谷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一起并称北京“九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