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自由地飘浮在空中,身边还有一只飘浮起来的苹果
霍金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美国“零重力”公司的“重力一号”飞机中体验失重飘浮
26日,霍金体验失重飞行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降落
《中国日报》供图
核心提示 “太空,我来了!”这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结束2小时的“失重之旅”后,发出的感慨。
当地时间4月26日,霍金终于实现了体验零重力飞行的夙愿,在万米高空的8次俯冲让这位受困于轮椅40年的天才感受到了无拘无束的飘浮自由。
据美联社报道,霍金26日完成由美国“零重力”公司策划的失重飞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体验零重力飞行的残障人士。
25秒的失重状态
与“牛顿苹果”同飞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霍金着陆后用沙哑的标志性电子合成嗓音说:“感觉太美妙了,令人难以置信,完全超乎想象!”同机帮助霍金完成心愿的助手们和乘客则热烈鼓掌,向这位第一个体验“零重力”公司失重飞行的残疾乘客表示祝贺。
26日,霍金一行人乘坐特别改装的波音727飞机“重力一号”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出发,以45度角斜飞上大西洋上的万米高空,随后飞机又沿抛物线俯冲到2400米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霍金体验了25秒的失重状态。
为霍金免费提供这次服务的“零重力”公司原计划进行6次这样的爬升俯冲就返航,但霍金的状态非常好,而他绽放的笑容更是让人无法拒绝。陪同霍金的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彼得·迪亚曼迪斯说:“我们商量了一下,最后同意再多加两次。”这样霍金共体验了8次零重力飞行,总时间近4分钟。
在第一轮的俯冲结束时,霍金还示意助手,他希望能做一个180度的空翻。迪亚曼迪斯开玩笑说:“霍金在‘重力一号’上的表演绝对能拿到体操项目的‘金牌’。”
有趣的是,舱内与霍金一起飘浮的还有一个红红的大苹果。据说,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300年前就是受一个落地的苹果的启发而顿悟了万有引力定律。虽然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的真实性经常遭到质疑,但也让科学史更有趣味。既然牛顿无缘体会失重的滋味,就让苹果向大师表达敬意吧。
“当代爱因斯坦”
不断地扬起眉毛示开心
被称作“当代爱因斯坦”的剑桥大学霍金教授以揭示黑洞和宇宙起源的《时间简史》一书而蜚声世界。在40多年前,他就因患上名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神经疾病而全身瘫痪,终日与轮椅相伴。他无法讲话或移动手脚,只能调动眼、眉毛、脸颊和嘴周围的肌肉,做出细微的面部表情。他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利用贴在脸上的感应器通过运动右脸颊的肌肉来打字,再用电脑发声。
在这次飞行中,霍金就是用通过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意图,当他扬起眉毛就表示“是”,而如果拉紧嘴角肌肉,就表示“不”。这样霍金就能随时叫停这种有如过山车般刺激的抛物线式飞行。不过,霍金在飞行中一直洋溢着微笑,并不断地扬起眉毛,表示自己非常开心。
为了保证霍金的安全,他的4名医生和2名护士同机随行,以便随时监控他的血压、心律和血氧水平。飞机上还携带了足以建成小型加护病房的医疗设备。为了预防万一,霍金也提前服用了防止呕吐的药片。
实现心愿
为其他人树立典范
这次飞行不仅帮助霍金圆了梦,而且还通过拍卖乘客座位筹集了15万美元的资金,分别用于鼓励私人太空飞行的“X大奖基金会”和致力于帮助残疾人的3家慈善团体。在正常情况下,飞机每次会完成10至15次爬升俯冲,每位乘客需要缴纳3750美元。
“零重力”公司说,迄今,在体验过失重飞行的2500多人中,只有1%到2%的人感到身体不适。迪亚曼迪斯说,此行的大获成功表明,其他人也能追随霍金博士的脚步。
在飞行途中,“零重力”公司的两名创始人迪亚曼迪斯和利希滕贝格全程护航,分别站在霍金左右,帮助飘浮的霍金缓缓下落在海绵垫子上。而机舱的内壁也都加装了保护乘客的柔软衬垫。霍金26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向大家证明,任何人都能参加这种类型的失重体验。”
“太空,我来了!”
希望人类找到“新家”
不过,霍金的目标不会止步于零重力飞行,作为一个终生研究重力和黑洞的人,他的目标是挺进太空,这次飞行不过是他在太空之旅前的第一次大胆尝试。在走下飞机后,他兴奋地说:“太空,我来了!”
“维珍银河”公司现正研制的新型太空飞船预计于2009年左右服役,为乘客提供亚轨道飞行服务。该公司老板查德·布兰森已经向霍金承诺,帮助他梦想成真。
霍金表示,他希望自己的飞行能够为商业太空飞行提供一些推动力,这也符合他一贯倡导的理念———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是否能在宇宙找到“新家”。霍金说,如果始终被“禁闭”在一个星球上,人类的生存问题将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突如其来的全球变暖、核战争、遗传工程病毒以及其他一些可怕的因素,地球上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危险。
“我认为,让一部分人永久性地离开这个星球对于我们人类的未来而言是势在必行的。但由于成本高昂、进程缓慢、不愿冒险的政府太空计划,实现这一梦想存在相当难度。我们需要邀请企业加盟,它们已经降低了从飞机票到私人电脑的任何东西的成本。”
《中国日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