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人民的重托。”在科技部当天下午举行的会议上,万钢动情地说,重任在前,自己更应该保持头脑清醒,认清形势,把握自我,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
“一位务实而擅长逻辑思维的科学工作者”
17年前,按照德国大学特有的传统,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万钢坐上小车,在山城克劳斯塔尔市绕行一周,然后到市中心广场发表演讲。
“获得博士学位,这仅仅是我人生旅途的一个开端。
我将在汽车工业研究发展上努力工作,让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一员,让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开上我们中国人自己造的汽车。”毕业后的万钢选择了奥迪公司,从最基础的工程师干起,几乎接触了汽车企业的各个环节。1998年,他被评为德国汽车工业界的十大科技精英之一。
“一位务实而擅长逻辑思维的科学工作者。他所主持的课题从科学研究的方法出发,在用工程科学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方面达到了应用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这是万钢的博士生导师、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校长迪茨教授对他的评价。
攻读博士期间,万钢开发出一项降低汽车噪音的技术。直到2004年8月,这套技术才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退役,一共生产了3500万套产品。下萨克森州政府为此授予万钢特殊功勋十字奖。他是第二个获得这一奖项的人。
从2001年开始,万钢担任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首席科学家和总体组组长,提出的“三纵三横”技术发展战略,在百事待举、千头万绪的产学研联合攻关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短短五六年时间,起步比国外晚了近10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研制迅速跨越。“今天,全世界提到这个话题,一定会谈到中国。”
“工程技术人员要围绕天下事来读圣贤书”
“从事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工程技术人员要闻天下事,急天下事,围绕天下事来读圣贤书。”万钢的务实,在熟悉他的人群中颇为有名。
作为校长的万钢坦言,更多地与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融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是大学应有的价值观。“我经常说同济的教授很实在。要在同济立得住脚,必须把东西做出来。搞建筑,你设计建造的楼宇、桥梁、隧道,都要留下传世之作;搞汽车,你得把汽车造出来才是英雄。”
人才是科技发展之本。万钢特别强调对科技人员全面能力的培养,强调重视通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发现问题”的创新能力,重视人才质量的社会认可度。
“除此之外,科技人员的社会聚集能力也很重要。”万钢说,科学研究就像统兵打仗,要有领军人物。领军人物虽然也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但他们真正的“魅力”往往在于了解社会需求、感知他人感受,善于让合作伙伴和社会公众理解自己的理念,从而调动社会资源集聚于科技发展。
“与许多中共同志相比,我自感才疏学浅”
2000年12月23日,万钢在奥迪公司开完告别会,带着科技部和同济大学的邀请回归。身在奥迪的万钢从未忘记祖国的发展。从1995年开始,他每次回国都要举办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把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最新成果介绍给国内同行。
2000年9月,万钢代表留德汽车工业博士工程师合作交流团,向科技部提出战略性建议——“把发展轿车洁净新能源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跳跃发展的起跑线”。他在建议中提出,中国在传统汽车工业上很难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而全球能源危机所导致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将是中国汽车工业迎头赶上的机会。时任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非常认同万钢的想法,向他发出了回国的邀请。
回国7年,创新的激情、责任感和使命感,推着他走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高度。
“与许多中共同志相比,我自感才疏学浅,特别是在从政经验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万钢诚恳地说,今后自己一定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履行职责、勇挑重担;在科技部党组的集体领导、统一部署下努力工作,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团结合作,开拓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探索,认真实践,有意识地为多党合作积累经验。
链接
万钢简历
生于1952年8月,上海市人,致公党成员,工学博士。1969年4月参加工作,1978年8月至1979年9月任东北林业大学物理系教研室教师。1979年9月至1981年12月在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实验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12月至1985年4月任同济大学力学系教师。1985年4月至1991年1月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系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1月起为德国奥迪汽车公司技术开发部工程师,生产部、总体规划部技术经理。2001年4月任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2002年2月任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学院院长、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2004年7月后任同济大学校长。2006年12月后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据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