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人类珍视的所有情感中,除了亲情和爱情,大概就是友情了。情谊之道,古已有之,且历久而不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流传甚广的名句就是国人重视友情的明证,也反映了人们对真挚友谊的向往之情。
我国历代各种史料里记载的有关情谊的内容很多,情谊无疑是国人精神世界的一个映照。读史使人更明智,这本《中国人的情谊》既歌颂了中华交谊美德的优秀传统,又深刻地剖析了卖友求荣等腐恶现象,促使人们去正确看待并实践情谊之道,以古人的经验教训为借鉴和参照,为我们的人生开启一道美丽的友谊之门。
该书由历史学家兼作家王春瑜著,是一部史事翔实、文笔优美的文史结合的原创性著作。历史学家的严谨使本书所记史事皆有所本,文学家的运笔,使文章清雅、简洁、通脱,又富含感情。全书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积,而是凭借个人才力力求打通古今、文史、前人与自己,在行文安排与客观叙述中体现出作者的价值取向。这首先体现在内容上,全书分为“百姓篇”、“权贵篇”、“媒介篇”和“中外篇”四个部分,记述和评说了从古到今中国人人际交往特别是人情交谊方面的大量历史情况。不管是百姓,还是权贵,这世上总有一阔脸就变的,也有阔了脸不变的,大多数人则是从未阔过,也无所谓变脸,贯穿时空而传颂千年的也多是百姓间发乎真情、满含宽容与助人为乐的那一股清新之风,“百姓篇”也就自然地成了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分,其中又分为“文人、学者间的情谊”、“文人之间及与艺人的情谊”、“文人与出家人的情谊”、“小民百姓间的厚谊”、“救友与卖友”五部分,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读者传达了这么一个道理:小民百姓中绝大多数人的友谊,是纯真无私的,自古以来,人民大众才是交谊的主体。如徐霞客在漫长的游览、考察旅途中,曾多次被盗和断粮,在荒山穷沟里都是那些相识的或不相识的小老百姓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书中还专门辟了“媒介篇”,别有趣味地向读者介绍了一些在交友中起媒介作用的酒、茶、茶坊、园林、游戏的故事,让人在轻松阅读中体会一种特别的交友文化。读来妙趣横生而又使人长了见识,自然地起到了一种通俗地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
不经意间,作者赶上了当前国人热衷于国学、从传统经典中找寻精神之源流的热潮。在众多引起广大读者注意的读史、读经著作中,本书无疑具有自己独特的清新之风。作者厚实的史学功底,文学家的笔调和热情,保证了本书有扎实的立言之本,不同于那些无视历史的真实而随意发挥的哗众取宠之作;也使该书保持了一种历史的理性,在清雅、简洁的叙述中,对国人的情谊进行了一番精致、客观的梳理,让读者清醒地看到有腐朽的以某些封建帝王为典型的一阔脸就变者,未阔脸已变的历代文痞、走卒的存在,看到“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歪风的影响,更看到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民大众中的真挚友谊才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思考我们今天站在时代的高度所应坚持的情谊之道,这种客观的叙述历史的态度无疑又高于某些只是一味高扬传统经典而不作客观评价的解读之作,无论是读史还是读经,这种态度更能促使人们进行一种批判性的思考,也更有利于汲取其中的精华而弃其糟粕。可以说,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表达形式上,作者作为历史学家所主张的让史学“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使之成为一本好读好懂的“史学专著”。
(《中国人的情谊》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初版2007年4月第二次印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