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消防队员在用水稀释氯气。新华社记者李勇摄
危急时刻“八方朋友”赶来支援 事件发生后,依兰县委、县政府立即启动《依兰县危险化学品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制定了《依兰县自来水公司氯气泄漏事件紧急抢险方案》,成立了抢险安全、紧急疏散、医疗保障、物资供应、综合协调五个工作组,研究制定应用碱溶液对泄漏氯气进行中和处理方案,全力组织抢修堵漏。
此后,各方面的支援也随之而来。上午10时,哈尔滨气化厂2名专家到达现场,为现场抢险提供技术指导。
13时30分,哈尔滨市环保监测站人员携带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到达现场,哈尔滨市消防支队参谋长也带领13名干警、2台防化专用车到达现场组织抢险。根据各方面专家意见,制定了抢险措施:由市消防化工中队将液氯钢瓶的漏点堵住;挖坑注水,投放火碱(氢氧化钠);将液氯钢瓶安全移到坑内进行中和处理;四是妥善处理善后工作,安排环保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派专人对事件综合处理现场加强监测,每半小时投放25公斤氢氧化钠,并跟踪检测坑内水体的PH值。
方案制定后,最困难的工作就落到了身着重型防护服的抢险队员们身上。由于钢瓶锈蚀点很难找到,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冲进现场寻找,每次出来身上弥漫的氯气味道都很刺鼻,呼吸后让人不断想干咳。终于,在消防部门和环保部门的支援下,抢险人员对钢瓶泄漏点进行了处理,并将其投放在紧急挖好的水坑中。26日,经哈尔滨市环保监测部门检测,事件现场和周边区域空气质量符合安全标准,没有造成空气和水体污染。
实情告诉百姓,大家冷静面对 本次疏散转移看似“虚惊一场”,但其实却并非这样简单。抢险指挥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做出转移疏散的抉择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且必须考虑到疏散时可能遇到的各种细节问题,如道路交通安全、住宿安排及如何避免发生恐慌等。
“突发事件是瞒不住的,主动告诉大家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否则小道消息满天飞就会引发恐慌!”一位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面对这次转移,大家都很冷静,因为指挥部已经把氯气泄漏的情况及时告诉了大家,否则各种民间消息就会传得很离谱。
对于许多基层政府来说,“别把事情搞大”可能是处理许多突发问题的首选。然而,在处理这次突发事件时,依兰县却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
如果不实施紧急疏散,本次突发事件可能并不会受到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氯气泄漏事件也可能在有效控制后自动“冷却”下来,但,这样选择的“赌注”却是5000多名群众和学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26日,一位已经回迁开始正常生活的居民告诉记者说:“如果不转移,政府可能会省去很多麻烦;但如果氯气瓶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冒险留下的老百姓就得麻烦一辈子!”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