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侧记
劳模,是怎样长成的?在昨天举行的2004—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来自本市各行各业的796名市劳模和350个劳模集体受到表彰。
劳模们讲述着自己成长的故事。他们用各自的经历证明:在新时代,劳动依旧光荣,创造性地进行劳动,更是无上光荣。
岗位,就是创新的舞台
韩明明是上海宝钢股份宝钢分公司炼铁厂的工人。就在两个月前,他凭借专利发明“金属检测与自动除铁新技术”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范围内获得这一殊荣的工人只有两位,韩明明就是其中之一。
韩明明是一名从上海到安徽插队的知青,1983年进入宝钢工作。1985年的一个下雪天,工厂原料生产线上从日本进口的“金属检测器”出了故障,韩明明和他的同事们整整忙了三天才将故障排除。从此,他决心研制出性能更加优越的“中国制造”。他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了项目书,不久后拿到了公司拨给的科研经费。
十年磨一剑。韩明明研发的金属检测和除铁技术,覆盖了该领域的大部分关键技术,一共获得了7项专利。用他的新技术制造的除铁设备,价格从几十万元下降到了十几万元;金属探测器装置更是从进口价27万下降到2万。2003年至今,韩明明已为宝钢累计节资4000多万元。
为营造和谐社区热情工作
来自南京东路街道云中居委会的党总支书记朱蕙娟,用朴实的语言,让人们看到了一名社区工作者的崇高精神。
为了帮居民解困,朱蕙娟到处奔波。有一次,她按预约到一个政府部门协调工作,由于当时正在发高烧,身体虚弱,工作结束回到家就晕倒了。几经协调,一项针对云中小区餐饮小店扰民的综合治理方案终于形成。整治后的云中小区,餐饮业脏、乱、差局面得到很大改善,噪声、油烟扰民的情况也明显好转。
维护社区治安,朱蕙娟也从不退缩。她曾三次奋不顾身地冲入火海灭火、抢救居民。有一次,她还巧斗违法犯罪分子,并获得了第83届见义勇为奖。
“海归”二次创新,创造“上海速度”
从美国归来的“海归”,上海博星基因芯片有限责任公司首席芯片专家李瑶是一位知识女性。
基因芯片技术是随基因组计划而产生的新技术,是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李瑶受命负责基因芯片技术平台的组建和技术攻关,她一方面积极与国外同行联系,虚心求教,另一方面努力摸索、实践,在吸收消化国外技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做研究的日子里,她早上骑车送女儿上学,竟多次把女儿带到了公司门口,因为她路上一心想的都是“芯片”。
经过半年的苦战,李瑶用她的成绩向世人宣告,中国人攻克基因芯片技术平台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在国外一般至少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
农民工,提高技能融入城市
本次劳模中首次有了农民工代表。走上主席台发言的朱雪芹注定是全场关注的一个新闻人物。
朱雪芹是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员。1995年进厂的时候,她是一名只有初中学历的缝纫工。当时厂里的缝纫设备有很多型号,组成了出口日本的高档西裤加工流水线,且工序很多。朱雪芹总是想,如果能够改进工艺技术,提高工效,那么姐妹们就都能降低工作强度。于是,朱雪芹开始偷偷学艺,还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她下定决心要证明,一个农民工也能学好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朱雪芹自学高中毕业后,于1998年被公司送往日本培训三年。回国后,她学以致用,研发了80套标准工序和2800秒出成品的分秒法,这项创新的管理技术有效保证了公司每件服装产品都质量过硬,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市技监局的充分肯定。
本报记者樊丽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