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新闻背景
区文化委员会对于文物工作主要管着三摊事儿:文物保护、文物修缮、文物开发利用。这几年,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先后领回了“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文物先进区”、“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集体”等奖牌,该拿的差不多都拿齐了。
刘燕对自己有个“三勤”工作要求:腿勤、嘴勤、手勤。腿勤就是腿要快,多跑景点,实际调查;嘴勤就是多与各方交流,争取支持;手勤就是手要灵,多写报告。
为什么要三勤?因为争取文物拨款,腾退景点住户,利用现有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协调各方面工作,这些事儿全都得多跑,多说,多写才行。
在石景山区,大小文物景点72处,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景点被单位占用着。为了尽早收回这些景点,刘燕只要抽空就跑商委、农委、教委和各街道办事处,争取支持。几年的摸爬滚打,她练出了一副“钢筋铁骨”。
田义墓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翠微山脚下,模式口大街80号,是目前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完好、规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监墓。可墓区几间房子一直被模式口居委会使用,加大了景点保护的难度。2005年开始,为了恢复田义墓原貌,刘燕和她的同事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让我们搬可以。可搬哪去啊?”居委会很配合。“别着急,我们想办法。”刘燕给居委会先吃了颗“定心丸”。
搬,这可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能解决的。怎么搬?搬到哪?牵扯着方方面面的问题。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刘燕把目光投向了当地一所学校。
可当刘燕和学校领导说起搬迁的事,学校又愁了:“我们房子也紧张啊。他们来了,我们上哪啊?”刘燕又得再跑其它部门商量。
就这样一遍一遍地跑,一遍一遍地协商,甚至把区领导请到现场办公。经过一系列的协调,今年4月份,耗时一年多的腾退和搬迁问题终于有了解决的具体方案。
皆大欢喜,刘燕瘦了一圈。
为拨款一天跑4个景点
市文物局很多干部认识刘燕,知道石景山这个主任“厉害”。为了拨款,刘燕一趟一趟地跑市局,碰上开会,她就在门口站着等,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散会了,她总是第一时间跑到上级跟前汇报,争取拨款。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燕听说市文物局有一笔城市维修费,给哪个区县还没有固定,就看谁拿出的计划更可行。“18个区县都盯着呢,咱一定得拿到。”刘燕告诉自己和同事。
听到消息的当天,刘燕就跑了翠云庵、兴隆寺等4个景点。4个点分别在几座山上,车子只能开到山脚,刘燕只能反复爬山路。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腿肚子直打颤。没过两天,一份关于翠云庵和兴隆寺的修缮计划就摆到了市局领导的桌上,很快,计划就批下来了。
近年来,区文委累计争取了五六千万的文物修缮资金,刘燕立下了汗马功劳。
4个小时追回被盗文物
那是修五环路的日子。
一天深夜,熟睡中的刘燕被急促的电话声吵醒,电话中传来急促的声音:“五环路老山段挖出一个墓,请您赶紧过去看看吧。”
刘燕看了下表:3时30分。
借着微弱的车灯,刘燕和文物科长贾卫平一起开车颠簸前进。离现场不远处时,路边有几个人影闪动,“这么晚怎么会有人?”她心里嘀咕了一下。
下到五六米深的施工现场,一个直径两三米的圆形深坑露了出来,没有灯,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紧接着,她和闻讯赶来的民警带着手电,第一拨儿下到了坑里。
刚下来,顺着手电光,刘燕看到了坑壁上全是精美的壁画,其中有一幅是描绘的4个人物拿瓶子倒东西。“有壁画,这个墓价值不小,真是个宝贝啊。”刘燕的第一反应。可在墓室中间却意外发现一个金字塔形土堆,土是新鲜的,“墓室里怎么会有土?有人来过?”刘燕开始紧张。紧接着,坑上的同志说在旁边的土堆发现了墓碑石和一个1尺高鸡腿形的瓶子。
“糟糕,有人下去了!”联想到路上看到的人影,刘燕马上和民警们商量,封锁现场,追缴文物。时间显示:5时03分。
刘燕一边组织文物研究人员开始保护现场,防止文物丢失,一边跟着民警排查,反复做施工人员思想工作。天逐渐亮了,不到8时,在附近工棚里找到了一面铜镜。
经过鉴定,这是一座辽金时代墓,墓主叫赵励,当过相当于部长级的官,在墓室里发现了精美的壁画,陶罐,铜钱,景德镇窑的白瓷盘等珍贵文物。最难能可贵的是,墓室历史上没有被盗过!现在,墓室已被整体迁移到北京市辽金博物馆。 插图/田凤RB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