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以下简称三联书店),已经成为一个思想新锐的代名词,一个符号。
很多人未必知道,三联书店与重庆还有一段割不断的历史血脉。
“三联之夜”
前日晚7时30分,重庆精典书店。一场名为“三联之夜”的座谈会,再次勾起山城读书人的美好回忆。
“在三联书店与读者联谊的历史上,如此规模,如此集中,如此让人兴奋的场景的确很少见。三联书店与重庆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李昕,以这样的开场白表达一位三联人对重庆的仰望和敬重。
三联书店的前身重庆民生路生活书店
这次聚会,三联书店三位负责人、各编辑部门主要负责人出场,同时还延请了4位当年在渝的三联老前辈。在作家明星中,我们看到了经济学家、翻译家梁小民,作家李锐、查建英、曹雷,凤凰卫视著名电视评论人曹景行等。
精典书店总经理杨一说,举办这个座谈会是他个人的“三联情结”,“策划好久了,这次借全国书市在渝举行了却夙愿。”
杨一说,精典书店成立9年里,三联书店出版的书籍销量有8年都排在第一位。
重庆高端读者在选择人文图书时,更多偏好三联书店的书。
从重庆出发
“当年书店的遗址还有没有了?记得在重庆七星岗附近吧,想去看看。”4月26日,记者在洪崖洞大酒店见到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汪家明时,他正临窗而立。汪说,自己是第一次来山城,最想追寻的,是当年三联书店在重庆的足迹。
他说,重庆是三联书店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1926年,邹韬奋先生在上海接办《生活》周刊,后又成立生活书店。
抗战初期,上海、南京等相继沦陷,生活书店顺江内迁,先到武汉,后到重庆。1946年,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出版社)在重庆成立经营、发行总管理处。1948年搬迁到香港后,三联书店正式成立。解放后,三联书店从香港迁到北京。
三联山城情
著名出版家范用先生已84岁高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是1938年随生活书店到重庆的,那年他15岁,在生活书店做练习生。后来生活书店与新知、读书合并经营、发行以后,他负责书店的发行工作,住在邹容路。老人回忆,重庆夏天很热,刚开始外地人不习惯,送书很辛苦,书还时常遭到当局查抄。
范先生说,三联书店“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三联人;三联书店出的书,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他认为,三联书店与重庆有无法割舍的联系。
75岁的三联书店老职工尹彻说,1950年他参加了三联书店重庆店的招工考试,“记得当年投奔三联书店的人很多,我参加考试的那次,有1000多人报名,只录取30多人。”尹彻记得,当时监考的就是三联书店重庆店负责人杨文屏先生。
尹彻开始做练习生,地点就在如今的海逸酒店附近。三联重庆书店是栋不大的小楼,临街门面约150平方米,楼下是仓库,楼上是职工宿舍。
国家困难,尹彻的月薪是10多个“折实”(以食物、生活必需品折价充作薪水),相当于市价3万元(1万元相当于后来的人民币1元)。尹彻在书店送书两年,肩挑背扛,工作很辛苦。尹彻说,年轻人好学,有时间他们会看“不要钱”的书。
77岁的潘敬中先生最初是在香港加入三联书店的,解放后,潘先生被派到三联重庆书店工作,后转入新华书店系统。他说,三联书店对他们的影响,更多的是三联的人文精神。
名人看三联
香港凤凰卫视著名电视评论员曹景行,是已故著名作家曹聚仁先生之子。他与记者聊起三联书店时,心存景仰。
曹景行说,上世纪80年代,国内很多出版社还不敢出版曹聚仁先生的著作,怕担政治风险。“一天,我家突然接到范用先生的电话。他说三联书店计划出版我父亲的著作。后来,范先生亲自从北京到上海,接洽出版的事。父亲的很多作品,都是通过三联书店介绍给广大读者的。”
曹聚仁先生之女、著名电影配音演员曹雷说,1984年5月,她携父亲的书稿走进三联书店范用先生的办公室。“我进门时,老先生正对几个编辑指导工作。当时范先生已是三联书店的负责人了,但对每一本重要书的编辑工作都亲自过问,仔细审读。”
著名女作家查建英说,三联书店追求的,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作家李锐说,三联书店是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出版社。
困境与坚守
“三联的困境,可能是中国学术出版界共有的困境。”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李昕说,三联书店近几年的发展也是历经坎坷。
早几年,在大环境影响下,三联书店也出过教辅之类的“赚钱”书,后来遭到全国知识界联名抵制。“现在国内的一些出版社为谋取较大利润,会先出版一些赚钱的书籍,然后再去养一批人文精神类的书。这种做法,在三联书店不会出现。”
李昕说,有些畅销书的品位并不高,三联书店会有所顾虑,书店要想做大做强就比较困难。三联书店图书加期刊的销售每年有1.3亿到1.4亿,在国内排在100名左右。“现在的三联书店正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但是这次重庆之行,三联人看到还有这么多三联的衷心拥护者,也为三联突出重围树立了信心。”李昕说。
记者 袁尚武 实习生 商伟/文 记者 张质/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