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惊梦》
新疆《纳瓦木卡姆》
4月的日本,花枝扶风,落樱飘雪,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在日本隆重拉开序幕。12日晚,在东京国立剧场,以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为主题的专场晚会《守望家园》为这一盛事揭幕,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蒙古族长调等纷纷亮相,使观众在美的享受中,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诗言志,歌咏言,舞动容。
高雅清丽伴着泥土清香,一幅中华民族千年传统文化的艺术画卷,伴着悠扬的歌声、欢快的舞步、曼妙的音乐徐徐展开——
高山流水意境的天幕下,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先生抚琴弄弦,一曲中国文人音乐代表作《流水》,如清泉流淌,百川汇涌,强烈地感染着全场观众。相沿3000多年的古琴艺术,居中国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这次携来日本演奏的古琴名为“九霄环佩”,已有1200多年的琴龄。日本江户时代(即中国明末清初时期),古琴即东渡扶桑,至今仍在日本民间流行。东京文化财研究所所长铃木规夫观后赞叹:“一人弹若多人奏,真是气象万千。”
中国的二胡艺术同样深得日本人民喜爱。今天的日本,不仅有许多由中国人授课的二胡学校,广告音乐中也常有二胡元素出现。当凄美哀婉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在剧场响起时,观众屏息凝神,情感随弓弦起伏跌宕。30多年前,正是这首撼人心魄的乐曲,深深打动了首次访问中国的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令他慨叹:“这样的音乐是应该跪下来听的。”铃木先生对记者说:“日本的一些传统弦乐与中国民乐十分相近,演奏也有相似之处,听众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中国“百戏之祖”昆曲的清幽高远,与日本文化中讲究淡雅清和的蕴涵有着某种契和,在日本,昆曲不仅很有观众缘,还能找到像“日本昆曲社”这样的爱好者团体。日本国宝“能乐”与昆曲曾多次联袂在东京与北京同台献演,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美谈。此次晚会上表演的《惊梦》,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经典部分,唱腔优美,载歌载舞,令观众如痴如醉,回味绵长。
浓郁的草根特色、民间集体创造、农民参与表演成为晚会一大亮点:宛若蝉鸣的侗族大歌,节奏多变的彝族民歌海菜腔,苍凉高亢的蒙古族长调,情趣盎然的泉州提线木偶,以及集歌、舞、乐为一体的酣畅淋漓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多彩多姿、绚烂至极。当新疆《纳瓦木卡姆》表演接近尾声时,台上舞者飞快旋转,台下观众击掌相和,歌声、鼓声、乐声、掌声交汇一片,其乐融融。浜松日中文化交流会顾问平井博二说:“我去过中国几十次,看过京剧和昆曲,像今天这样融汇了各类艺术形式的表演还是第一次观看。在日本,反映中国西部文化的演出很少,今天让人大饱眼福。”
“简洁之美!”日本外务副大臣浅野胜人对《守望家园》给予高度评价。日本文化厅长官青木保则称赞晚会“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深远和丰富多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首次海外亮相即获得满堂彩,令人感慨万千。
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项目不断走向海外,使海外观众从不同侧面领略了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昆曲《牡丹亭》、《长生殿》和新疆木卡姆艺术远赴欧、亚、美洲访问演出,广获好评;乡土气息浓郁的泉州木偶剧团的足迹遍及荷兰、美国、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中国传统民乐精华的代表古琴、二胡、琵琶演奏频频亮相于海外舞台,博得多国观众欣赏赞美;而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20年前就已在巴黎金秋艺术节上引起轰动。这次《守望家园》赴日演出,是中国首次以专场晚会形式将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介绍到海外,意义非凡。正像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所说:“它是中国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的成果展示,也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保护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觉醒和行动。”
艺术无国界,他乡有知音。曾有人担心这种带有原生态、草根特色的晚会在海外能否引起观众共鸣。事实做出回答:晚会自始至终气氛热烈,日本NHK电视台全场实况录播,充分反映出日本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艺术的认同与尊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坦言:“艺术是有共性的,古琴已有几千年历史,昆曲也有600年传承,侗族大歌传唱了几百年。只要有着广阔的艺术胸襟和宽泛的文化品位,就一定能够感受到这些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瑰宝的价值。相信这些来自我们祖先和民间的天才创造,会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如清泉浸润心灵,如奇葩散发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