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东方市全部完成了D级危房改造任务。该市第二小学彻底摆脱了落后的面貌,学校的老师有了新办公楼、学生们有了一块篮球场、有了一道文化走廊,考虑到学校两面靠海的特殊情况,还修建了两道栏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学校告别了危房
村娃搬进小洋楼
教育问题是根本问题。2006年7月27日,上任才3天的东方市委书记王河山就组织了市委办、政府办、教育局、民宗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深入到危改学校检查指导,对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等工作做了具体的指导。
告别工作了十几年的危房,看着眼前崭新的办公楼,东方市第二小学的王老师眼中流露出了掩饰不住的兴奋,对这所位于墩头村的农村学校来说,能告别让人提心吊胆的危房,在全新的办公室内工作,是让这个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感到开心的事情。
看着学校旧貌换新颜,学校的王校长显得很欣慰:“以前我们老师的工作条件太差了,整天都是在危房里面工作,现在可好了,有了新的办公室,老师们工作的劲头也更高了。盖新楼,政府投资了27万,篮球场花了8万,建栏杆也花了1万,现在我们的校园环境好多了。”
2006年,东方市全部完成了D级危房改造任务,完成中小学危改项目56个,总面积达17781平方米,总投资1130万元。其中维修项目7个,面积2340平方米。
乡村装上自来水
清泉涌进村民家
打开自家的水龙头,看看“哗哗”流出的自来水,感城镇不磨村的村民老李脸上笑开了花:“以前我们村里用水可麻烦了,要跑2公里去拉水回来,累得很。现在可好了,家里就通了自来水,又干净、又方便,真是不错。”不磨村共居住了3448人,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
这只是东方市为老百姓解决饮水问题的一景。2006年,东方市委、市政府在财政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拨款49.31万元建设3项供水工程。“十一五”期间,东方市计划解决饮水不安全村庄36个,饮水不安全人口6.35万人,计划工程总投资2944万元。
共建文明生态村
乡村通了柏油路
2006年,东方市共建成32个文明生态示范村。硬化水利渠道12条,长43.5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07万亩,新建沼气池1720个,建成3条通乡油路总长29公里。
2007年4月2日,2项水利工程同时开工。位于东方市板桥镇的元兴村和位于八所镇的青山村均被列入国家农村饮水不安全村庄名册,为了解决当地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元兴村将新建一座50吨水塔,工程总造价27万元。青山村将打深机井一口,建一座30吨水塔,工程总造价29万元。
2006年,东方市被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修建了滨海大道、货运大道等主干道,拉大了城市框架。城市供水、供电、供电、供气、通信、排水、排污等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城市环境卫生初步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全年,东方市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305个。
推行农村合作医疗
村民生病有了新保障
2007年,东方市将抓好农田水利、通达和畅通工程、民房改造建设。以文明生态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载体,抓好联片创建工作,到2011年,将全市一半以上村庄建成文明生态村。争取全年转移5000个农村劳动力,扩大劳务输出。编制市区灯光总体规划,逐步建设市区灯光亮丽工程。继续执行农村义务教育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加快文化馆、文化室、体育场等城乡问题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27.64万人以上参合,参合率达92.7%以上。确保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00个。
2007年,东方市将继续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其中教育事业计划投入13172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6114万元,医疗卫生2690万元,环境保护1203万元,城乡社区事务1724万元,交通运输134万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