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痴迷京剧,笔耕不辍,实现了烟台“田汉戏剧奖”上零的突破;他写下了十几部颇有影响力的剧本,扶植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京剧演员;他力邀国家级期刊《剧本》为烟台发行了增刊,对烟台京剧艺术的发展革新,起了继往开来的推动作用。
高芳彤:京 剧是我最爱
在从事戏剧创作的过程中,高老也不忘扶植我市的青年京剧演员。如今的国家一级演员张萍,正是在出演高芳彤创作的《孤城忠烈》后,才得到有关领导和群众的注意。“张萍在出演《齐姜》后,得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的赏识,并获得了山东省第二届戏剧节戏剧调研的演员奖;两年之后,她再次出演高芳彤创作的大戏《千里归凰》,并因此荣获山东省第三届戏剧节戏剧调研的优秀演员奖。”讲起这批优秀的青年演员,老人倍感欣慰。
从事专业创作
力争烟台专刊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然而,高芳彤走上专业创作之路已是55岁高龄。“1982年初,烟台地区筹备举行了首次专业剧团创作剧目汇演,各地区纷纷开始选拔优秀剧本参赛。为此,烟台市文化局专门成立了以剧作家张旭为主的创作组,我的《忠烈谱》被选中作为汇演剧目并更名为《孤城忠烈》。”高老至今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记忆犹新。“意外的是,中共烟台地委书记王济夫在儿童影剧院看完该剧的演出后,当即便在剧院的休息室里接见了我,并批准了我改行写戏的请求。”
于是,1983年1月,高芳彤毅然从一个十分红火的经济管理部门,投身到了寂寞冷清的戏剧创作界。这对于一个在经济管理上德高望重的老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抉择。调入市文化局戏剧调研室后,老人更加努力写作,惜时如金,前后7年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大型历史剧:《齐姜》、《千里归凰》、《赵武灵王》……
“在修改《赵武灵王》时,编辑只给了我4天时间。我便带着老伴一同来到北京,住在12块钱一天的地下室里,一个改稿,一个誊抄,3天3夜没合眼,最终完满完成了创作。”
1986年,高芳彤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剧本》杂志上发表了《千里归凰》后,便专程来到北京,力邀北京《剧本》杂志的编辑部来到烟台,与我市的众多戏剧作者见面,相互沟通。“在我们的努力下,这个国家级期刊《剧本》发行了烟台专刊,使烟台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在该杂志中发行专刊城市之一。”
烟台专刊中发表了《春秋图》、《猝火计》等六部戏,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烟台戏剧创作的发展,加强了烟台与其它城市的交流,同时也提升了烟台在全国京剧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使烟台的京剧艺术得以向全国展现。
“由于写作上经常需要思考,我的头脑也变得特别清醒。”经过3个半小时的采访,记者似乎看出了老人年轻、睿智的诀窍。在传统艺术遭遇尴尬的今天,面对五光十色的流行文化,高老却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烟台的京剧文化,实在是令人钦佩!
本报记者 夏丹 实习生段海娟摄影报道打开烟台活历史林仙庭:浪漫的田野考古专家打开烟台活历史之四——张春钺:所城文化的守护者打开烟台活历史之三:“非典型”学者张景芬打开烟台活历史之①安家正:向天再借二十年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