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网4月29日讯:
初中女生打人的系列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而长期从事穗港澳青少年群体研究的广州市青年宫副主任陈冀京接受记者采访时更是语出惊人:“别说女生群殴,如今女生把男生暴打一顿的事也越来越多了!”
他说,不单是广州,近几年来,女生暴力事件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上升的趋势。
那么,女生为何要打人?女生暴力为何多以“群殴”形式出现?这类事情应如何用法律手段解决,又如何预防?……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一问:女生为何要打人?
一答:与独生子女“中性化”有关
陈冀京认为,女生暴力事件增多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独生子女“中性化”有关。“身为女孩子,却想像男性那样变成强势,于是模仿男性那样抽烟、爆粗口甚至打人。”他说,这折射出青少年群体价值观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女生暴力事件多发生在中学阶段。”陈冀京认为,这是由于青春期女生性别认同常常出现模糊。由于学校里的女性教师占据绝对优势,从幼儿园开始,女生常常担任班干部等职务,比较强势,而进入青春期后,“她们潜意识里拒绝承认相对弱势的女性角色身份,到了大学阶段,慢慢能接受自己的女性的身份”。
女生暴力事件只是如今青少年暴力倾向发展的一个缩影。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戚元丽博士认为,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不容小觑。她说,电视、电影、动漫和网络世界里传递的“有仇必报”“暴力至上”等观念,及部分家长“不要示弱、吃亏”的过激教育,使得青少年有机会便会在现实生活中“复制”甚至予以“创新”。例如这次群殴事件中,打人者施暴的方式与去年“珠海某职校女生暴力视频”中惊人相似,专家认为不排除有模仿的因素。
二问:为何袖手旁观、频发视频?
二答:认同打人者的所谓“正义
”
女生打人事件中,令人震惊的还有那些在一旁袖手旁观甚至起哄“助威”的学生。而被频频转发的“暴力事件手机视频”,画外音中也常有拍摄者的冷静解说甚至赞叹,而这类视频点击率总是居高不下。
“袖手旁观是因为害怕自己出手阻止,可能被人数占优势的打人者追打。”戚元丽指出,但在有些情况下,也有孩子是因为认同打人者的所谓“正义”,比如在追打所谓的“第三者”时或者认为被打者有“活该挨打”的原因。这说明青少年缺乏对“与己不同”者、“与众不同”者的宽容,潜意识中从强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考虑到弱者受欺凌时的感受,甚至接受“弱肉强食”的逻辑。
有同学解释转发手机暴力视频的动机是“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就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专家对此说法则不以为然。“实际上,由于女性斗殴和社会传统对女性角色的设定相悖,人们对这种行为感到非常刺激、好奇,”陈冀京说,所以会有这种“看热闹”的心态。而这种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对此类事件一再出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问:“粉拳”为何变铁拳?
三答:大多是出于嫉妒和报复
戚元丽博士说,女孩对同性施以暴力大多是出于嫉妒、报复,有时一丁点小事就可引发。其中,所谓的“情感纠纷”较易引发暴力事件。青春期女生心理尚未成熟但又开始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很多女生认为和异性朋友交往就是谈恋爱,一旦出现变化,就是有人“插足”,于是将怒火发泄在“第三者”身上。而参与群殴的女孩往往觉得自己站在正义一方。
戚元丽博士说,青春期女生如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信任,就会心藏怒火,且容易把怒火转移到打人上。由于青少年自控力较差,被打对象如有丝毫反抗,打人者就会理解为挑衅,“粉拳”也就变铁拳了。
四问:女生暴力为何多“群殴”?
四答:这样可分散打人的责任
专家指出,和校园男生暴力事件相比,女生暴力事件多以“群殴”的形式出现。“女孩子爱扎堆儿,由于相对胆子小,认为人多可以壮胆,而且她们觉得一旦被追查起来,还可以分散打人的责任。”戚元丽说,女生觉得“单挑”有可能打不过对方,而以多欺少的胜算大。
她说,通常女生小团体中都有一个情商比较高的“大姐大”。作为“领袖”,在群殴事件中,同伴对这位“大姐大”的尊敬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使得她尽管不一定情愿,但还是要表现出强硬的态度,比如她打出第一拳后,其他伙伴随后就会照着她的样子做,导致事态激化,越打越凶。
各方说法
律师:受害人可申请民事赔偿
广东颐和律师事务所郭丽华律师说,这类未成年人“集体欺凌”行为有触犯刑法之嫌。如打人者不满14周岁,属共同侵权行为,受害者可提起民事诉讼,由打人者的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打人者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如致人重伤或死亡,则属故意伤害行为,需追究刑事责任。
郭丽华说,此类集体欺凌事件如发生在校园内及其周围,根据法律,“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应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专家:应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这类事件频繁发生说明学校教育的缺失。”戚元丽说,如今学校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不足。专家指出,和校园暴力事件造成的肉体伤害相比,更严重而深远的后果则是对当事双方和旁观者的心灵伤害,尤其是被打者。“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懂得怎样关爱他人。”陈冀京说,要教育他们对他人宽容,同情弱者。(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