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叶宁 王予实习生王灿苏春梅)武汉源生铁路配件制造有限公司,位于江岸区建设新村87号。这样一家小型规模的炼铜厂,竟拥有2100多名残疾人员工。
日前,记者实地探访了解,该厂聘用的残疾人,有的根本不来上班;有的一周只来几次,晃一晃就走。
公司董事长夏源河称,只有招到足够数量的残疾人,才能避开高额税费。
4月25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该厂,只见厂区空地上堆满了废旧铜线,作业工人寥寥可数。
董事长夏源河告诉记者,工厂占地30多亩,共有3座厂房,有残疾人员2100多人,正常员工只有百余人。
夏源河称,以前,厂里主要产品是机电配件。去年底,工厂改变经营方向,开始主攻炼铜行业。随后,夏源河通过区残联,在武汉市大规模招聘残疾人,“除了精神病人不收外,其他残疾人这里都欢迎。”
在该厂的聘用书上,记者看到这样的条款:“正常情况下,残疾人不用上岗,按武汉市每月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工资……”
夏源河说,公司这一招人政策,给众多残疾人带来了福利。公司每月向残疾人发放最低保障金550元,并为每位残疾职工缴纳了社会保险(俗称五保:养老保险、失业报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加在一起,共计为每名残疾职工支出840元。
记者问:公司为残疾员工付出这么多,会不会影响公司的利润?夏源河说,大规模招聘残疾员工,既让残疾人得到实惠,又能依据国家优惠政策合理避税,促进了企业发展,这是一项双赢的措施。
接下来,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细帐———
公司对2100多名残疾员工的月支出,约为170万多元。按国家政策,招收2100多名残疾员工,月返税额达466万元。这样一算,在让残疾人得到福利的同时,企业也得到了更大的利益。
记者在该公司采访了多位残疾人员工,他们都交口称赞夏老板:他是个好人。
残疾人张诚说,几年前,他通过区残联与夏老板签定了用工合同。这些年,工厂按时给他们发放最低保障金,为他们办理社会保险,“这在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虽然没上班,但生活有了保障。”
残疾人文明说,去年底,听说“源生”公司招人,她和同是残疾人的丈夫赶紧报了名,签了用工合同。夏老板告诉他们,在身体条件允许下,能够上班就按时来,如有特殊情况,可以不用上班。
武汉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表态 不支持也不反对
武汉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就业保险和就业处副处长罗斌称,199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章、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保护残疾人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职工的劳动报酬、生活福利、劳动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
他说,应该讲,夏源河与残疾人签定用工合同,按时发放工资和办理社保,完全符合残疾人用工条件,一定程度上这是为残疾人谋福利。近年来,有的企业出现了残疾人虽然获得岗位,实际却没做事的反常现象。对此,劳动部门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