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环保拐点”提前出现,二氧化硫等排放量首次曲线向下
“十五”投入2200亿元,广东环保与发展良性协调态势初现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张小磊 实习生 马晓澄
通讯员 钟奇振
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 侯恕望 邓勃
依据国家环保总局对17个省(区、市)有关数据的综合分析,去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而广东环境状况却出现转变: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曲线首次出现转折——从过去连续上升到“掉头”向下,分别降低1.1%、2.9%,广东“环保拐点”提前出现。
广东环境改善,有领导的重视,有大手笔投入。
治水,要以珠江口整治为突破口;治气,电厂和汽车尾气成重中之重。五年不懈努力,如今市民开始到久违的珠江中畅游了,人们可以呼吸到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空气了。
上图:珠江是母亲河,通过整治又可下水了
珠江整治突破,严查违法排污企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这一南国热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环保代价。以牺牲生态环境的方式换取高经济增长率,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恶果后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张德江上任广东之初就提出:广东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
张德江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强调:要以珠江整治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全省水环境治理工作,再造南粤秀美河山,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的目标。
2003年,漂浮在珠江水面的各种垃圾明显减少了。2005年,“三年内不黑不臭”这一阶段性目标基本得到实现:主要江河水质维持良好,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得到保障,大部分流经城市水体水质明显改善;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治污效能得到有效发挥;工业污染防治进一步强化,各地依法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建设、违法排污企业,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
2003年3月,张德江邀请国家环保总局与广东合作,省长黄华华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开展《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和《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这是我国第一部通过人大审议的区域性环保规划,促进广东环保工作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
严格环保准入,淘汰小水泥厂小火电
随后,作为省委、省政府“十项民心工程”之一的治污保洁工程全面启动,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在“绿色广东”的战略部署下,广东环保与发展良性协调态势初现,环保曲线“拐点”依稀可见。广东的环保整治投入正在以两位数的增加率上升。2006年600亿元,2007年700亿元……“十五”期间,全省环保投入近2200亿元,大大提高了治污能力,有效地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污水处理方面,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近100座,日处理能力近1000万吨,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全省先后淘汰和关闭污染重的小水泥厂和小火电厂等二十类小型工业企业1600多家。2007年年底前,全省将关闭所有5万千瓦以下燃煤燃油小火电机组。通过严格环保准入制度,优化了全省产业结构。
一系列环保行动的积极效应已显现。随着以火电厂脱硫为主的“蓝天工程”顺利推进,到2008年,超2000万千瓦机组完成脱硫建设,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60万吨,到时候南粤的天空将更蓝;随着珠江沿岸污水处理厂越建越多,珠江水必将越来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