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从海上来”,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登陆地,连云港市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海清寺、阿育王塔、孔望山摩崖石刻等众多佛教遗存。据史书记载,唐宋时期建筑的宝塔,凡是称作阿育王塔的,都是专门用来保藏舍利的。
早在2000多年前,佛教传入中国之始,连云港就已经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最早传布佛教文化的地区。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佛教史》中指出,东汉末年徐连一带已是佛教流行的重要地区。位于海州城东,当时滨临海边的孔望山就留下了中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据专家考证,比敦煌佛教造像还早300年。当代佛教大师赵朴初曾为该市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欣然赋诗:“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根据对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连云港是佛教从海上传入中国的最早登陆地。
明清时期,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先后建立100余座佛教寺院,从而使连云港市成为苏北鲁南的佛教中心,四方信众自陆路与水路争相前来,并为之形成了一条“烧香河”,河名沿用至今。
当前正逢连云港大发展、大跨越的建设时期,佛教文化也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服务着连云港的建设事业。仅2006年一年,连云港市佛教界喜事连连。2006年7月14日,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在云台山大桅尖上空出现了过类似佛光的奇景;时隔两个月之后,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当代名僧星云大师应邀来连,为海宁禅寺所在地花果山题写“仙境”二字,使素有“仙乡”之名的连云港更为名闻海内外;11月20日,94岁的能宽老法师在花果山海宁禅寺圆寂后,惊现舍利20余颗,其中一颗约5厘米大小,酷似一尊观世音菩萨像。
近年来,连云港地区的佛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佛教文化的现实与历史也更为紧密呼应。一批在江苏乃至在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的佛教寺庙如海清寺、海宁禅寺、兴国寺和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的法起寺等寺庙都在陆续扩建和恢复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