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直到现在,崔永康也不相信刘川真的离开了人世。昨天,这位75岁的老人给记者说起这个医生时,仍是双眼潮红:“他是个好医生,他总是站在病人的立场考虑事情,随时都让我们感到安全。
七旬老人忆刘川:他让我们倍感放心
2004年,崔永康的老伴因腿部动脉血栓,被他带到市七医院就诊。刘川告诉崔永康,必须手术才能解决问题。因为年岁大,手术承担的风险就相对较大,为此他感到非常担心。刘川猜出了老人的心思,便深入浅出地向老人讲解了手术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崔永康对记者说:“刘医生跟我作解释时,我感觉他非常诚恳朴实,第一次接触就对他产生了信任感。”
手术需要一个用于血管内的支架,这种支架很贵,而且型号不一,医院不可能随时备有,于是刘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寻找。其间,他每天都会向崔永康“汇报”寻找情况,找了哪个地方的医院、对方怎么说、正在找谁求助等等,崔永康因此感到自己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他不是说:你等着吧,找到我会告诉你!你想,家属生着病,心情都是很焦急的,但刘川把寻找经历一一说了后,让我们得到很大的安慰,感觉很放心。”
崔永康的子女都没有在成都,在支架找到之前,老人没有必要住院,刘川便天天开车接送,“他像我们的亲生子女那样对待我们!”一周后,支架终于找到了,手术也获得了成功。术后,刘川一有空就到病房探望老人,崔永康说:“他知道我们的子女不在成都,因此要多给我们关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孤寡老人讲刘川:他把我当亲人一样照顾
四川大学离休干部田雁曾经是刘川的病人,他告诉记者:“他对患者就像对待亲人,在我住院期间,他所做的,亲生儿女也不过如此!”
田雁老人是个孤老,2003年,他因长期腿部肿胀、疼痛、行走困难,先后4次到多家医院检查,都未明确诊断。来到市七医院,刘川医生才给了他准确的诊断,是下肢静脉血栓。刘川告诉他,只需要做个静脉血栓消融介入手术就可以康复。手术成功完成,术后,刘川4次到病房探视,不停地抚摸田老冰凉的下肢,当下肢回暖的那一刻,刘川竟兴奋得跳起来。此刻已是凌晨,刘川这才放心地离开病房回家休息。
田雁住院期间,作为放射科副主任的刘川还经常亲自来到病房,为老人打开水、打饭、倒屎尿盆,这些工作原本是护士或护工都可以干的,但刘川说,“有医生在身边,老人感觉会更放心。”事后,田老不无感慨地说:“我这辈子大大小小做了好几次手术,可这次感觉痛苦最小,不仅因为刘川医生高明的医术,更因为他高尚的医德。他把我当亲人一样照顾,我也把他当亲人一样依赖。这样为病人着想的医生,值得信任!”
医院同事看刘川:他给了我们太多启发
民间有句俗话叫“卖石灰的见不得卖灰面的”,意思是指同行相斥,但是,刘川对患者的态度却得到了同行的公认。市六医院MRI主任姚晓刚对记者说:“刘川对待病人的那种情感来自于内心深处,他从来就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人。他这种对病人真心实意的精神,是每一个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务人员都应该拥有的,值得大家好好学习。”他给记者讲了一件往事:去年初春一个周末的晚上,他和刘川在一起交流医疗技术,但刘川始终表现得心不在焉,每隔10来分钟就打一次电话回医院。原来,那天他刚做了一台食道支架手术,手术后患者的情况不太稳定。那天晚上他至少打了20个电话!最后,刘川还是放心不下,直接回了医院,当时已经快到凌晨了,他陪了患者整整一个晚上!
363医院MRI主任张新华告诉记者,他最佩服刘川那种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不论是哪个患者,他从来都是不厌其烦地给他们做解释。”张新华说,每个患者都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这点应该理解,“如果按照刘川这种方法与患者沟通,我相信所有患者都能与医生成为朋友。”张新华说,与刘川接触的时间长了,他自己也就总结出了一套“刘川经验”:诚心待患者,不说虚假话,把患者当朋友,不要高高在上。他说:“这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非常重要。”
同行们表示,刘川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却会激励着他们,为患者努力地付出,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努力地工作。
新闻反馈
医患和谐是用真诚营造的
昨天,本报在头版刊登《能为病人减轻痛苦再累都值得》这篇追记医生刘川的报道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读者打进本报热线962211表达对刘川的敬意,同时许多医院也给本报打来电话,表示医院正在组织医务人员向刘川同志学习。
徐曼莉(锦江区水井坊社区居民):看了刘川的故事,我很感动。每个人都会生病,都可能成为患者,都可能进医院,都希望能遇到好医生。刘川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医患之间的和谐是用真诚营造出来的。
钟祖根(成华区二仙桥下涧漕居民):去年,我因患肝炎到传染病医院看病,在确诊后医生就详细给我制定了治疗方案,在住院过程中始终对我关怀有加。更让我感动的是,我出院以后,每个月医生都会打电话来询问康复情况,并给我指点下一步该如何吃药。我看到刘川的报道后,突然觉得,像刘川这样的好医生其实大有人在,作为病人,我们不应忘记这样的好医生。
本报记者 邓晓洪
即时评论
医务工作者的好榜样
文涛
刘川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
为帮助患者,他刻苦钻研业务,哪里有新技术就到哪里去学;为帮助患者减轻负担,他宁愿多“吃”10多分钟射线,也不推荐昂贵产品;而科室里分配奖金,干得最多的他却拿得最少,并不宽裕的他还用个人奖金为科室买电器,方便患者——这样一心为了患者,无私奉献的纯粹而高尚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树为榜样呢?
他不仅值得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学习,也值得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学习。他的精神之可贵处就在于,把工作当事业去追求,把病患当亲人来照顾。他用一份真心真情深深感动了患者、感染了同事——想一想刘川追悼会上那令人潸然泪下的情形,听一听刘川医治过的患者的心声和同事们的评价,谁能无动于衷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成为追求先进者的参照,成为对后进者的鞭策,更可成为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标高。此时,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我们媒体所应做的就是,负责任地将他的先进事迹介绍给更广泛的群众,扩大并延伸他的影响力,让他成为更多人的榜样。
构建和谐成都,我们需要在各行各业中出现更多的“刘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