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九日电 题: “红楼梦中人”再掀国学经典热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如果说“超级女声”开创了中国电视平民选秀先河,紧接着铺天盖地的舞蹈、演员、歌唱各类选秀节目已经让观众走向审美疲劳,而进行了三个月的“红楼梦中人”则拯救了这一逐渐走向低俗的节目样式。
两岸三地年轻人的参与、全球华人的瞩目让这场主打“立足于文化、扎根于传统”的节目不仅没有疲软,反而掀起了“看红楼、读红楼、说红楼”的热潮。
这场选秀的执行总导演齐海民至今还很遗憾四个台湾选手的离开。在他个人心中很欣赏这些年轻孩子的各种素质,可是由于两岸表演方式的差异等种种原因,最终只有一个演黛玉的女孩留到了最后。
随着一场又一场激烈比赛的进行,红楼文化的魅力逐渐彰现,谁演宝玉谁演黛玉并不重要,谁像宝钗谁像熙凤也不重要。当竞争宝钗的香港选手袁弥明黯然退场时,人们更深切感受的是香港父母对孩子传统文学的熏陶,当台湾竞争黛玉的选手笑着离开时,人们感受的是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和不同表演方式的交融碰撞。
一部说不尽、道不完的《红楼梦》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的共同精神支柱。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是讲国语还是说粤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黛玉葬花”、“宝玉哭灵”的。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知名度,长期以来《红楼梦》却一直被当作是阳春白雪,“红学”成为专家学者的专利,而“红楼民众化”则只有一部二十年前拍的电视剧,更多普通百姓心中的宝黛钗就是那些演员们。
《红楼梦》是经典,但这本书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说得出。它不可撼动的美学高度和文化品位,对于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一群来说,陌生而遥远。所以有人说“红楼梦中人”的启动,给了现代年轻人接近名著了解名著的契机。
据报道,记者对红楼选手探班时发现,选手们几乎人手一本红楼,说起对表演片断的理解和红楼知识的掌握,不少人更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辅导老师说,这在几个月之前,活动才开始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那个时候,这些平时听HIP-POP,吃麦当劳的所谓“八0后”根本对于红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既不了解也没兴趣。
有学生家长说:看到了现代的孩子在舞台上再现红楼经典折子戏,看到这些选手对红楼知识的日益精进,我们深深感到这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节目,这是秉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做一件有益社会的好事。
而这让下了大力气策划的节目组颇感欣慰。据说组里流传着一句口头禅:“没想法了去翻红楼梦,没点子了再去翻翻红楼梦。”六十个经典折子戏是在红楼专家、电视资深策划人的反复论证后定下的,既要让普通观众看上去有新鲜感又要让精通红楼的人也爱看。
近年来,国学逐渐走下高高的殿堂,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不少人的案头书柜里多了唐宋诗词、诸子百家,电视屏幕上的各种讲坛讲座越来越受到追捧。可喜之后,如何让这样的潮流更加深入人心,如何让更年轻的年龄群深切地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仅仅是电视工作者面临的又一个问题。《红楼梦中人》仅仅是一个发端。(完)(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