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博园将是一处融园林风格和文化风情为一体、独具各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胜地。(陈立新摄)
“水竹之居,吾爱吾庐。石粼粼,乱砌阶除。轩窗随意,小巧规模。却也清幽,也潇洒,也安舒。嫡散无拘,此等何如﹖倚栏杆,临水观鱼。
风花雪月,赢得功夫。好炷些香,图些画,读些书。”这是元代诗人滕宾的一首《行香子》,描写了一种朴实而又极富意境的园林生活。园林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从这个角度讲,造就一流园林的必要条件,应该是创造园林的文化能力和社会对园林文化的普遍需求相结合。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是,任何一个游客,如果仅是走马观花式的赏园林花木、观小桥流水,相信用不了多久,即便是再优秀的园林作品都会令人产生“审美疲劳”。有文化的东西才有生命力,如何在园林作品中注入文化韵味,强调文化建园,这是厦门园博园从一开始就确定的方向。厦门园博园是中国经典园林的一扇窗口,一个缩影。打开这扇“窗口”,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通过造景赋予的思想。以北京园为例,北京市将自己的展园命名为“同和园”,它将充分展示皇家园林严谨的视觉控制轴线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家气魄。连日来的实地采访,我们还抢先一步目睹了江南园林的柔和婉约、岭南园林的雨打芭蕉,耳闻了现代园林的时尚简约、风景园林师园区的兼收并蓄,一件件水园、岛桥、花木组合而成的艺术品雏形尽收眼底。事实上,园林文化只是园博园的“基本功”。因为,仅仅“展园精致、景观优美”,距离“可持续发展的水上园博园,打造永不落幕的园博会”的建园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园博园建设现场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林充贺看来,杏林湾水面面积达6平方公里之大,从硬件上看,厦门园博园并不比西湖差,差距在于文化底蕴,文化的积淀。自2004年9月园博会花落厦门之后,园博会的筹办者们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结合园博园的地理位置,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沉淀,园林文化、中华教育、水的文化成为园博会永不落幕的“三大法宝”。园博园打出的“教育牌”与集美文教区的发展相得益彰、互相助益。作为“华侨旗帜”陈嘉庚先生的故乡,具有90多年学村文化积淀的集美文教区可以为园博园注入一定的文化底气;园博园这一新兴的“海上花园”可以弥补集美城区现代化气息不足的缺憾,提升文化品味。去年底,经过市政府的努力,由中国城雕艺术委员会出面,发动了全国最顶尖的30余位雕塑大师,到园博园实地采风,为中华教育园进行雕塑作品的创作。园内的孔子像就由世界知名的雕塑大师盛杨亲自操刀创作。据了解,这样大规模的汇集国内雕塑大师的作品在全国还是第一次。以宣传中华悠久的教育历史,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展现中华教育的蓬勃发展为主题的中华教育园,其目标是成为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据悉,专门开辟一个以教育为主题的文化园区,也是第六届园博会有别于此前五届的一大特点。水域面积宽广、温泉资源丰富的园博园,还积极推动水上运动、洗浴文化的发展。园博园除了将为人们提供一个划桨摇橹的好去处之外,还在东部水域规划了F1摩托艇赛道、水上运动训练场地等。此外,随着大众温泉项目的推进,丰富的海水温泉资源优势将得以开发利用,传统的洗浴文化将得到传承发展。本报记者陈运军殷磊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