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华华
近日,媒体先后报道了南京“捐款疯子”赵雪定捐款100万助学、被称为“慈善狂人”的个体户邵建波捐300万用于慈善事业的感人事迹。随后,他们遇到了疯狂“索捐”,有人甚至开口就要100万元。
(4月29日《南京晨报》)为“捐款疯子”们招致疯狂“索捐”烦恼的根源,绝非他们的经济实力有多么强大,而是社会存在强烈的“慈善饥渴”,发现一滴“小水珠”都要拼命吸吮。
当下,我们这个“发展中”的“人均穷国”,仍然面临“僧多粥少”的分配困境。尽管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速度很快,却无法短时期超越“人口多、底子薄”,尤其是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难题”,炙烤和蒸发着社会成员的财富,直接催生了民众的“慈善饥渴”。
与此同时,我国的慈善事业才刚刚起步,无论是投入资金的总量,还是所能覆盖的领域,都不能满足“慈善饥渴”。毕竟我们的社会财富有限,我们的分配机制存在欠缺,我们的保障体系未臻完善,慈善事业难以承受民生之重。更何况,慈善事业运行机制的弊病百出,也让慈善事业大打折扣。“先富起来的人”投身慈善事业的热情,还未能最为充分地调动起来,这就进一步恶化了“慈善饥渴”。
事实上,媒体近年来经常曝光各类“索捐”:有人向明星发布公开信,有人给政府官员写求救信,有人在网上“卖肾”“卖身”……形形色色“索捐”的背后,确实有无数个令人同情的故事。但是,慈善事业的力量却是有限的,目前不可能解决所有的“慈善饥渴”,哪怕是“捐款疯子”同样“爱莫能助”,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现实。
从长远来看,还要更为理性地对待慈善事业——应把它视为社会运行机制的一环,而不是解决全部社会难题的“法宝”。在经济发展中解决问题,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慈善事业的监督机制,才是破解尴尬的唯一途径。“捐款疯子”也好,“慈善狂人”也好,他们都只是普通人,不能承受社会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