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地震测报员重新上岗
南京基准地震台监测项目从水榭搬迁到高淳游子山,省内的溧阳、盐城、海安和高邮地震台也将整体搬迁……城市的迅速发展让市内的地震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还让部分测震仪器出现了假异常的状况。
为了解决这一现象,今年省地震局要求全省地震台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地震预报动物观测点,从而尽可能排除假异常现象提高准确预报地震的几率。
在现代仪器越来越先进与精密时,动物预报地震为何又再受重视?与精密的地震监测仪器相比,动物在预报地震中有哪些先天优势?记者专访了省地震局监测处处长林善民。
酝酿观测红山动物园动物
林善民告诉记者,南京玄武湖内的动物园曾经就是一个观测点,饲养员在经过短期专业知识的培训后每天将动物不同的现象进行记录并定期汇报。
一旦出现了异常现象,地震局工作人员就会对此分析,从而查明究竟是受外界干扰还是有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但随着动物园的搬迁,该处观测点也就没有了,目前正酝酿将红山动物园作为动物观测点。
南通地震台以前只有奶牛场、鹅场等几个动物观测点,今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将要求每个台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要设立动物观测点,预计有望增加到40多个。
苏州地震台由于在市区,他们就将苏州动物园长期作为一个观测点,通过对猴群、鹿群以及老虎、狼等各种动物的观测预报地震。而高邮的双黄蛋远近有名,所以一直以来高邮地震台就将最大的一处养鸭厂作为观测点。
目前,全省有200多个动物观测点。
经过省内各个地震台增加后,动物观测点将成倍增加,这样就可以通过多方位的了解得到充实的资料,从而提高预报地震的几率。
南京曾养鹦鹉预测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后,根据许多老百姓反映的情况,江苏省地震局在全省筹建了动物观测网。也就是说,将动物也作为监测的一种手段,以此提高预报地震的几率。
“当时,南京各大地震台还通过养鹦鹉观测地震的发生。”林善民解释说,单只动物出现异常不能说明什么,而群居的动物如果集体发生状况才会有发生地震的可能性。由于鹦鹉在晚上休息时都是非常安静的,一旦吵闹非常利于人们观测。
林善民告诉记者,当时每个地震台每个笼子里养的鹦鹉都是4对。每天,指定工作人员都会对笼子里鹦鹉的叫声和次数进行记录。到了晚上,每个笼子旁边都有一个专业的记录鹦鹉的叫声和次数的记次仪,全程记录鹦鹉的活动规律。如果某一天鹦鹉的叫声突然变了或叫的次数有了变化,工作人员都要进行分析研究。
动物有提前预知本领
动物为何能够预知地震的发生?对于记者的疑问,林善民解释,动物发生异常从专家分析的角度看,一方面是由于地下应力场的调整导致地温和水温的上升让动物有所察觉,另一方面是由于磁场的变化打破了动物的活动规律。
“比如说,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地震后就出现当地居民养的鸽子找不到家了,只能在街头四处流浪。”林善民告诉记者,鸽子在平时的飞行过程中是通过脑内的导航系统寻找回家的路。可是,在发生地震后,当地磁场发生了变化,破坏了鸽子脑内的导航系统(俗称导航器),造成大批鸽子无家可归。
而地下应力场的调整使地温和水温上升后就打乱了生活在地面上的鸡、牛和生活在水里的鱼等动物的生活规律,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到处鸣叫等“症状”。从另一个方面也就提醒人类,排除受到外界干扰的因素外有可能会有地震发生。
城市发展干扰了仪器
既然动物有预报地震的本领,为何没能一直延续下来呢?林善民解释,以前动物观测点都是设立在动物园或企业的养殖场中。之后一些观测点被私人承包,使得设在各个地方的动物观测点逐年减少。而随着地震监测仪器的普及和提高,地震工作者采用了先进的仪器监视地面下的一举一动。
“可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原来坐落在各地的地震台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如,坐落在水榭的南京基准地震台监测地震的手段有地电和地磁,这两种手段在监测时就要求在一定范围内不能受到外界的干扰。
可是,地铁施工破坏了原先的环境,使监测仪器受影响后出现不正常的现象,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预报假异常的现象。
为此,南京基准地震台监测地震的手段只能从市区被迫搬迁到高淳游子山。
同时,根据目前情况看,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难题,而我国又是一个地震多发区,特别是江苏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市发展迅速让许多地震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动物观测是对仪器监测的一个补充,两者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如果能加上动物观测后的现象会增加预报地震的准确率。记者 仲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