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校庆到来之前,新一任国家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昨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在言谈中,针对老本行大学教育,万钢为现在的大学生叫屈,表示不认可社会上“大学生质量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两代人在知识掌握上各有优劣,是社会对人才观念的变化导致了这种说法。
当前社会上,一直有“大学生质量不如以往”的说法,万钢认为,其实现在大学生的质量并不低,“知识和文化是在不断发展的,5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相比,后者至少在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要远高于前者,当时很多大学生对计算机闻所未闻。”社会群体之所以对大学生产生这样的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过于狭隘。
“当时的理科大学生对文科知识的兴趣要远比现在的学生广泛,没事时大家在一起谈文学谈写作是很常见的事,但是现在不少大学生谈的更多的是工作,是怎样赚钱。”尽管这种风气是社会造成的,但“偏科”的坏习惯在大学生的父母,以及用人单位看来,他们的知识储备远不如以往的大学生。在万钢办公室的书橱里,《曹禺文集》、《老舍文集》、《傅雷全集》、《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等世界名著一排排地列在其中,“当年我去德国留学时,随身行囊里就放了一本《红岩》,作者杨益言也是同济校友,这本书我在德国看过很多遍。”
另一重要原因是,以前大学生毕业后拥有更长的工作实习期,“比如你们记者,回去问问上一辈的记者编辑就会知道,当年他们毕业之后,可能还要经过一年的实习期。在实习期间,还会有专门的老师做指点和辅导。其他很多行业也都是这样。”但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现在用人单位急切需要“熟练工”,希望大学生毕业之后立马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如果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一定的实践积累和实习锻炼,就不容易迅速达到单位的要求,达到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
要改变负面印象,只有对大学生尽早抓起素质培养工作。现在,同济给大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不论是文科、理科还是工科学生,关于文学、历史、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课程都要学习,通过这种方法改掉“偏食”的习惯。此外,同济还提倡学生在校期间“挤出时间”参加实习,而学校和教师也一直在给他们创造实践和实习的条件。
接受这种教育之后,再加上同济精神当中“务实”一面的熏陶,同济的学生和其他学校学生相比,更能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要,“这几年来,同济的就业率一直在97%以上,通识教育和主动实习功不可没。”作者:晚报记者李征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