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人还不知道电影为何物时,他却行走在黎村苗寨,和同伴肩挑背驼几百斤的放映设备,为广大的黎苗群众送去一部部精彩的影片,在五指山腹地,他几乎走遍了每一个村子。陈有华,黎村苗寨来的第一位电影放映员,回想起当初放电影的日子,他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见到陈有华,他正在为县里的文艺队做舞台用的道具扁担,眼前的这位老人,怎么看上去都不像有71岁,曾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体局局长的他,退休后依然挚爱文体工作,他是老电影放映员,又是黎族文化的传播者,好多人都这样介绍他。
村民们第一次接触电影
“是我走进村子,黎苗同胞才知道什么是电影。”至今陈老回忆起当初的放映生涯,还是有些自豪。
在1958年到1978年,陈有华就是用一副肩膀,肩挑着电影的放映设备,不断辗转于五指山腹地的各个黎村苗寨,从事电影放映宣传工作。
180多斤的发电机,再加上电影放映机,幕布,影片,所有的东西加到一起有三四百斤,当时没有车,这些东西都是要靠人工从这个村,挑抬到那个村。帮忙的村民辛苦,陈有华就更辛苦,有时走起山路来,一走就是十几公里,从早上出发,得一直走到晚上,走在山里,中午饭没得吃,只好饿肚子。
记得有一次是从琼中到五指山市水满村,他和助手盘明精两人扛着发电机走在山路上,十几公里的山路,从早上就开始走,快到中午时,两人都有些累了,走在前面的盘明精一不小心,突然摔倒了,180多斤的发电机一下子就全部压在陈有华的肩上,当时他的腰就像断了一样,躺在地上一动都不能动。两个人,一部发电机,都翻在山路上,他动弹不了,盘明精更是已经晕过去了。
过了许久,他终于站了起来,而盘明精还是“死”在那里,等他拿出身上的清凉油,给盘明精慢慢地涂上,过了许久,盘明精才醒来。两个人虽然都醒了,但发电机实在是没法抬了,他们就跑了几公路的山路,请来附近的村民帮忙,在傍晚时分终于把发电机、电影放映设备等抬到了村里,继续为当地群众放映电影。从此以后,陈有华的腰疼病就留到了现在都没有治愈。
“每当看到村里的男女老少都集中在幕布前,等着看电影时,所有的疲劳与辛苦就都没了!”陈有华说。
当时的年代,他到的每一个村子,村民几乎是第一次接触电影,第一次觉得世界上还有这么神奇的东西。
兼职配音的电影放映员
在当时,黎村苗寨的村民大多不懂普通话,于是陈有华既要做放映员,又要做电影的配音员。
在黎村里,他就用黎话配音;在苗村里,他就用海南话配音。20多年的电影放映生涯,让这些台词永远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在一部影片里,陈有华既做男声的配音,又要做女声的配音,杨白劳的软弱,喜儿的不屈,黄世仁的霸道,穆仁智的狡猾,每一位角色的声音,至今他学来仍是惟妙惟肖。
我们很难想像,眼前这位老人,竟是一位出色的配音大师。陈有华说:“在当时,看电影的群众热情非常高,我作为配音演员也就更投入,当演到杨白劳死在雪地的场景时,全场的村民哭声一片,有时自己配音太入情,也是不知不觉地大声地哭出来。”
放映了这么多年电影,在陈有华的脑海里,也有着一些难忘的镜头。
那是在1962年,陈有华来到五指山脚下的一个村子,是五指山乡(如今的五指山市水满乡)门头村,全村只有5户人家,交通十分不便,但是为了把电影真正送到村里,陈有华挑着设备千辛万苦地来到了这个村,村长真是高兴,杀猪宰牛来款待陈有华,因为当时村里的人不但没有看过电影,而且都没听说过。
陈有华记得,当时放的片子是《南征北战》,当村民们看到电影里的汽车时,都大声地欢呼起来,因为此前他们从没看见过汽车。
电影放映结束,村里一位90多岁的老人走到银幕前面,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然后问陈有华:“孩子,这布是什么做的,这么结实,这么多机枪大炮都打在上面,居然一个洞都没有。”
陈有华看着眼前的老人,一下子笑了,不知道怎样回答老人。
可就在他卸幕布时,老人还在幕布后找着什么,陈有华仔细问才知道,原来老人正在幕布后找弹壳……
四样东西陪伴放映生涯
因为长期行走在黎村苗寨,陈有华更是能体会到村民生活的艰难困苦,也对当地的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在20多年的电影放映生涯中,除了电影,还有四样东西一直陪伴着他:理发用的推子,看病用的药箱,自己亲手做的木屐和毛主席著作。
每到一个村庄,在天还未黑之前,陈有华就先把这几样东西拿出来,看见谁的头发长了,就拿推子给他们理发;得知谁生病了,就从药箱拿出一些西药,给村民治病。陈有华还学会了针灸,经常给一些村民针灸治病。
木屐,他身上总是背着几双,看见哪个村民没有鞋子穿,他就会送上一双木屐。
理完发,看完病,还有时间,陈有华就开始教村民学习毛主席著作,背诵毛主席语录,也正是因为这些,陈有华在1963年被选为学习雷锋、学习毛主席著作全省的先进个人。
陈有华深深热爱着黎族文化。黎族的山歌,黎族的乐器,老人都是宠爱有加。
在老人的家里,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黎族乐器,伦,俐咧,鼻萧,茶余饭后,老人总会吹奏上几曲,唱上几段山歌,这位昔日的电影放映员,如今仍是黎族文化的传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