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安曼5月1日电(记者胡浩 苏小坡)早晨睁开眼,沙漠国家约旦特有的金色阳光已从窗帘缝隙中钻了进来,投射在桌前的日历上,“5·1”的红字跳跃着节日的喜庆。女工罗燕冲着镜子轻轻道了声“节日快乐”,便拿起水盆跑向洗漱间,准备开始又一天的辛勤劳动。
罗燕是在约旦某服装厂工作的一名普通中国女工,在约旦居住着1.3万名像她一样的中国女工。罗燕洗漱完毕后回到宿舍,时针刚指向早晨6点40分。
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5张上下铺的床,一组矮小的柜子,这就是她们姐妹10人居住的空间。罗燕探头一看,对面那两个江西老乡的床位已经空了,她们又一早就到车间加班了。
在厂里,“加班”似乎是女工们永远的状态。尽管服装厂规定的上班时间是早上8点至12点和下午1点至5点,另外晚上6点到8点是多数厂家规定的加班时间,但仍有不少女工抓紧每一分钟,完成尽量多的工作“件数”。因为多数缝纫工都是“按件计酬”,每月在完成合同规定任务量、拿到保底工资后,超额完成任务越多,酬劳就越丰厚。
罗燕的合同规定,每月保底工资135美元,晚6点至8点间的规定加班工资每月45美元,除了这180美元外,每一分钱都要靠自己的技术和时间换取。
姐妹们的收入高低不等。新来技术较为生疏的,只有200美元左右,有的甚至因为完不成定额而忧心;而技术娴熟的则能拿到500美元到600美元,少数人还会因为表现优异而被提升为班长或车间主管,有着上千美元的收入。
一路小跑,罗燕冲进食堂领了份早餐。工厂的免费伙食还不错,早餐是鸡蛋加面包,中午和晚上都是二菜一汤,米饭管够。只是这里面包粗硬,菜式又总重复,不少女工宁愿自己做饭。
坐在缝纫机前,罗燕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车间回响着一片隆隆的机器声。窗外,一些阿拉伯人和孟加拉人正在搬抬各种材料。在约旦的服装制衣工厂,中国工人因为“工作认真、技术好、出活快、守纪律、肯吃苦”,通常承担着需要技术含量较高、经验较丰富的工序,而来自其他国家的工人则主要负责铰线头、搬运和装卸等任务。
今天的车间空了好几个位置,一些姐妹因为身体不适去市里的医院看病。因为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工作劳累等原因,工人们的健康状况时常会出现些小问题。普通的伤风感冒、头痛发热,工人们通常在厂里的医疗所接受诊治;稍微棘手一些的病症,工人们则会在向厂方提出报告后,视情况分批到政府医院进行治疗。如果问题严重,也有些工人只能在合同期未满的情况下返回中国接受医治。
罗燕走出车间时,夜空中已挂满星斗。她决定去买些有营养的食物,好好犒劳一下劳累了一天的身体。车间到宿舍之间,挂着各式招牌的药店、菜店、杂货店、饭馆灯火通明,既有猪肉、排骨、豆腐、萝卜等阿拉伯国家罕有的菜品常年供应,又有红枣、香菇等干货和调料任由选购。
缕缕蒸汽携着诱人的香味从锅盖下挤了出来。罗燕一边招呼姐妹们来品尝红枣炖鸡,一边将日历上鲜红的“5·1”翻了过去。
和其他千千万万的海外中国女工一样,罗燕就这样在劳动中度过了劳动节,以劳动来庆祝劳动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