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大禹城邦小区业主与二二八厂居民因一堵墙的拆建争执一年,并逐步升级;警方在此拉上警戒线;市政府领导出面协调
警方拉起了警戒线 本报记者 王强 摄
本报讯 (记者 邢阳 实习记者徐秋杰)长春市大禹城邦小区与二二八厂宿舍仅一墙之隔,但两个小区的居民竟闹得水火不容,这一切只因为一堵墙,一方要拆,因为他们要走近路,一方要留,因为这堵墙是他们的安全屏障,这堵墙可倒了霉,建了拆、拆了建、建好了再拆……双方居民甚至“兵戎相见”。
各说各理
工厂居民
我们要安静、要安全
“我们在这已经住了好多年,生活一直很平静,但自从大禹城邦建起来之后,我们的日子就没安稳过。
”二二八厂宿舍区的一居民说,2005年,宿舍区旁边开始兴建小区,开发商将墙开了口,看房子、拉装修材料,这条路上开始人来车往。“这条路本是我们休闲的场所,这么多车走,万一出事怎么办?”在二二八厂宿舍区居住的一老者说,“闹闹哄哄的,也影响我们休息啊!”
居民还反映说,自从墙豁开后,小区的自行车被盗现象有所增加。
小区业主
我们要出行权
大禹城邦业主表示,他们大多是在2006年入住的,买房时开发商承诺会在此建成小区的北门,可是却一直没有建起来。“走东门边上的小路不但要多走十几分钟的路,并且晚上特别黑,女业主有的都不敢走。”一女业主说,“其实我们的要求也并不过分,我们要的只是出行权。”
“小区周围都是小路,如果出了火灾或有人需要急救,119和120的车很难开进来。”一业主激动地说,“在保存消防通道和生命通道上讲,这个门也得开。”
纠纷升级
警戒线都没挡住
二二八厂宿舍区一居民介绍,他们和大禹城邦业主之间的矛盾一直没有缓和。今年1月14日,大禹城邦的部分业主雇工人准备将墙砸出一个角门,二二八厂宿舍区的居民则隔墙投掷砖块、石头,双方对峙两个多小时,在警方的协调下,事件得以平息。
“4月28日,厂里找人把墙重修上了,但工人刚走10分钟,新砌的墙就被里面的人推倒了!”一居民说,“开始隔着墙,我们看不到里面有多少人推,墙一倒他们马上就散开了。”
当天晚上,二二八厂的居民便拿大禹城邦的门岗出气,大量砖头将门岗砸得七零八落。
4月29日,卫星路派出所民警在墙四周拉起了警戒线,二二八厂再次将墙重新砌起,民警表示将24小时看守,直至水泥凝固。同时警方在该墙附近的大禹城邦一侧的墙上贴了一张通知,上面写着:……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未经合法许可、获得合法手续的情况下擅自拆除和损毁均属违法行为,警方将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但警戒线和通知对双方没起到作用。当夜,墙再次被大禹城邦业主推倒,据称还有人受了伤。
市领导出面协调此事
昨日下午,二二八厂的几十名居民聚在事发地附近议论纷纷。透过被拆毁的墙,大禹城邦的几名业主也在向对面观望着,议论着。
大禹城邦北门门岗玻璃全部被砸碎,门岗内满是砖头、玻璃的碎片,墙上还有很多被砖头砸过的痕迹。墙体周围依然被警戒线封锁,一辆警车停在附近。记者了解到,双方矛盾升级后,长春市政府有关领导到现场协调处理此事,警方有关领导也赶到现场,物业公司、二二八厂的负责人也正在协商。
(新文化报) 责任编辑:马丽 1
08:24:29东北新闻网为保证双方居民过好“五一”,卫星路派出所民警会一直在现场看守,所有人均不得从此处出入。
“这件事发展成这样,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如果双方各让一步的话,事情也许不会弄得这么僵!”“这事本不应该居民和业主出面处理,应该是开发商、物业公司跟二二八厂的领导协商……”也有居民对此事有比较理智的看法,但这种声音在双方群情激愤的氛围下显得很单薄。
律师建议
理智协商才能解决问题
就此事,记者咨询了吉林中吉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姝,她表示,二二八厂宿舍已经建成多年,目前问题的关键是这堵墙的产权归谁,要拆墙应征得产权人的同意。
王姝说,如果开发商在宣传时承诺会打开北门,业主应该找开发商处理此事,不论是业主将墙推倒还是二二八厂的居民扔石头“还击”都是不理智的行为。
她建议当事各方理智、冷静地处理此事,如果由此导致严重后果,当事人可能还会承担法律责任,这种后果是谁都不愿看到的。
(请王女士注意查收新闻线索奖)
双方争执大事记
2005年,大禹城邦开始施工,开发商在墙上砸了个豁口,双方矛盾由此产生。
2006年夏,二二八厂出资将墙重新修好,双方矛盾暂时平息。
2007年1月14日,大禹城邦的部分业主雇工人准备将墙砸出一个角门,二二八厂宿舍区的居民们则隔墙投掷砖块、石头。
2007年2月中旬一个深夜,一辆铲车将这堵墙彻底推倒,双方矛盾更加激化。
2007年4月20日至30日,二二八厂先后数次将墙砌起来,但在墙体水泥固化前就被大禹城邦的业主推倒。
在此期间,二二八厂居民用砖头、石块将大禹城邦建在墙后的门岗砸烂。
4月29日晚开始,警方在现场设立警戒线,24小时看守,所有人均不得从此处出入。
不妨看看桐城“六尺巷”
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是否对双方有所启发呢?清代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问题与邻居发生了争执,两家在当地都是名门望族,谁也不甘示弱。
张英知道此事后,修书一封劝解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家人接信后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让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邻居看到张家这样处理此事,自觉也有不妥之处,遂仿效张家又让出了三尺土地。于是就开了六尺的巷道。
藉此,编辑也有一首打油诗送给双方:
双方争执只为墙,
互让三分又何妨。
远亲难比近邻里,
心平气和好协商。
(新文化报) 责任编辑:马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