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5月2日电 台湾《联合报》1日发表社论指出,今天的陈水扁,其处境与政治算计,与八年前的李登辉颇多类似。
社论认为,当年,在“大选”期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其实亦是出于选举操作。因为,当时原来支持李登辉的李远哲、许文龙等公开转向支持陈水扁,李登辉欲挽回这些人所代表的游离选票,才猝然抬出“两国论”。后来,“两国论”无助于国民党的选情,“连萧配”大败,却成为李登辉摇身变成“台独教主”的政治履历表。
社论说,今天的陈水扁比八年前的李登辉,更具必须掌控未来政局的强烈动机。陈水扁必须对卸任后的大局维持操控地位,始能继续操作其“用台独漂染贪腐”的政治工程,一以应付其夫妇的司法诉讼,另以挽救其历史定位。对于陈水扁而言,2008年的“总统”选举,除了是民进党的政权保卫战,当然更是他想要“垂帘听政”,甚至想作“太上总统”的预备工程。
因此,在民进党的2008初选及未来的“大选”中,陈水扁的政治算计是:一、陈水扁必须成为“制王者”(kingmaker),始能与未来出线者维持较佳的恩宠关系;二、必须选择主体性较不彰显、较易揉捏者为接班人,以便未来操控。这应是陈水扁如今积极介入党内2008初选,并选择了苏贞昌的理由。
社论指出,陈水扁的选择空间并不大。若以路线及易操控性为主要考虑,陈水扁应选择游锡堃;却因游没有赢得大选的可能性,未获陈水扁青睐。至于苏谢二人,主要差异有二:一、苏的主体性较谢弱;二、谢不但主体性较苏明锐,政治操作能力亦较苏强,且与扁有长期的心结。二者相较,谢独当一面的秉赋可能较苏佳,却不利扁“垂帘听政”的企图。因此,陈水扁才会“弃谢挺苏”。但是,难道苏未来一定比谢听话吗?
答案是未必。其实,民进党内如今对苏质疑者,正是缘于“苏修路线”、“新苏联”及“逼宫”等事;从苏贞昌近日表现的反覆摇摆作风来看,他确实是“政策不一致,思想不一贯”。何况,陈水扁当年保住了李登辉,后来却无异于反被李登辉挟持了近八年;苏贞昌如果当选2008,难道竟会自甘于受陈水扁宰制?苏若当选,究竟是继续走“台独漂染贪腐”的路线,还是走“苏修路线”?究竟是标榜“扁苏体制”,还是回到“新苏联”体制?如今这些皆是未知数,因此,陈水扁选择苏贞昌,恐怕也只是赌个运气而已。
然而,无论如何,民进党的2008初选进行至今,已然成为陈水扁欲在卸任后操控政局“垂帘听政”的预铸工程。扁卸任后,势将转而争取出任党主席。这将是一出闹剧与悲剧。其实,陈水扁是民进党的大罪人,“国政”窳败如此尚且不论,政治道德亦贪腐败坏至此,可谓完全违反了民进党的核心价值;如今仅凭着操作一些“自欺欺人”的“台独”及族群议题,居然让陈水扁仍然操控着民进党的大盘。这岂不是闹剧与悲剧?
陈水扁若能容许党内初选循民主精神自然推演,民进党极可能产生一个对陈水扁八年乱政深切反省的后扁旗手及后扁时代;但是,如今,陈水扁挟持了民进党的2008初选,不惜见到党内“砍杀流血见骨”,其私心却只是想要制造一个继续由他“垂帘听政”的时代。这又岂不是闹剧与悲剧?
社论最后说,这场因陈水扁介入操纵而使四大天王“砍杀见骨”的党内初选,其效应绝不仅止于谢长廷发出“匈奴灭,良将斩”的感喟而已。其实,这场初选与明春“大选”,更是民进党是否继续被陈水扁挟持勒索的惨烈挣扎。正如陈水扁终究必须摆脱李登辉的挟持勒索一般,民进党无论何人出线竞选或当选,亦终究必须设法摆脱陈水扁的挟持勒索。只是,陈水扁今日操控初选愈深,未来的切割过程将愈惨烈而已。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