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图)

曹操

  毛泽东年轻时就对曹操十分推崇。1918年8月,他路过河南,特地与罗章龙、陈绍休二人到许昌瞻仰魏都旧墟,凭吊曹操,并与罗章龙作《过魏都》联诗一首。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于一身的人。因此,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曹操,并给予高度评价。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与保健医生徐涛也谈到曹操。针对徐涛说曹操是个“白脸奸臣”的话,毛泽东发表了一番评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
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和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说,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1975年,毛泽东对北大女教师芦荻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曹操那时打下的基础。在1976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把曹操和孔子、秦始皇、朱元璋并列。

  毛泽东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也十分喜欢曹操的诗。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这样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毛泽东给予曹操定论的名篇。寥寥数语,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毛泽东甚至注意到了曹操的养生之道。他曾经对保健医生说:曹操多年军旅生涯不会很安逸,可在1700多年前,医疗条件也不会怎么好,他懂得自己掌握命运,活了65岁,该算是会养生的长寿老人了。你们搞医疗的应该学学,不要使人养尊处优,只想吃好、穿好,不想工作,那还行?更不能小病大养。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么补养药品,我是从来不信这些的,主要是乐观、心情开朗、锻炼身体。他又说,曹操有一首题名《龟虽寿》的诗,讲长生之道的,此诗宜读。

  毛泽东反对贬损曹操,对把曹操看作奸臣的传统观念十分不满。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诬: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毛泽东坚决主张为曹操翻案。

  当然,毛泽东对曹操并非全盘肯定。他认为曹操的主要缺点有二:一是有时也优柔寡断。毛泽东说过:曹操打过张鲁以后,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说刘备刚到四川,立足未稳。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二是不能严于律己。毛泽东曾经批评过曹操执法。《三国志》中的《武帝纪》说曹操“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毛泽东则在眉批中写下“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一语,批评曹操对人严而责己宽。

  郭嘉

  1959年,伴随着“大跃进”狂澜,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年春天,毛泽东一度潜心研读《三国志》,试图从中获取历史经验。他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评点三国人物,谈得比较多的就是曹操的谋士郭嘉。

  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详细介绍了郭嘉,几乎把《郭嘉传》里描写郭嘉为曹操谋划的史实都复述了一遍。他说:三国时,曹操一个有名的谋士叫郭嘉,27岁到曹操那里当参谋,38岁就死了。赤壁之战时,曹操想他,说这个人在,不会使我处于这种困难境地。

  毛泽东为什么在这种时候大谈郭嘉呢?他明确指出:现在,我是借郭嘉的事来说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以及县委书记、地委书记,要告诉他们,不要多端寡要、多谋寡断。谋要多,但是不要寡断,要能够当机立断。端可以多,但是要拿住要点。

  同年7月11日晚,毛泽东与周小舟、周惠、李锐谈话时,说到1958年经济计划被搞乱了,紧接着说: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这是《三国志·郭嘉传》上的话。曹操在赤壁之战吃了大败仗,于是想念郭嘉。

  其实,《郭嘉传》中并没有这句话,是毛泽东记错了。不过由此可以推想毛泽东当时的心态。郭嘉是曹操身边的重要谋士,被曹操称为“奇佐”。有郭嘉在,曹操就不会犯错误。经济计划之所以乱了,是因为没让陈云这样的“奇佐”管经济,所以他又想起陈云来了。

  司马懿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描写成为一个城府极深、屠杀和禁闭曹氏宗室的奸臣。据历史记载,东晋明帝司马绍听说司马懿是靠虚伪、欺诈才得以成功的,惭愧得以手掩面,为自己有这样的先辈而深感羞耻。可见,在正统文化当中,司马懿是一个与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忠臣形象截然相反的反面人物。但随着人生阅历和经验的积累,毛泽东逐渐改变了对司马懿的看法,认为他有智谋,善分析,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1947年5月,毛泽东撤出延安转战陕北。一天,接到陈赓、王新亭自晋南战场发来的捷报,称歼敌2万,解放县城25座。他走在山坡上,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几段《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到司马领兵就往西行……周恩来听了说:主席,我们面前的“司马”现在可不是往西行呦!毛泽东止住了唱,风趣地说:刘戡?他不配当司马懿!任弼时在一旁说:我们面前的司马懿是胡宗南、蒋介石。毛泽东说:蒋介石和胡宗南都不是我们的对手,我们面前没有司马懿,只有司马师呦!毛泽东所说的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虽有权术,但刚愎自用,不及其父。所以毛泽东后来在与周恩来布置淮海战役战略战术时,又以司马师为例指出:不识时务么!他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弥,哪是刘伯承和陈毅、粟裕的对手?这次是司马师碰在了姜维手上,被困在铁笼山了!

  胡宗南、蒋介石都比不上司马懿,可见毛泽东对司马懿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当然,毛泽东也认为司马懿有明显的性格缺陷,那就是“怀疑心重”,所以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空城计”的故事,能启迪人具体运用战略战术。

  刘备

  毛泽东曾多次谈论刘备,其褒贬十分中肯。

  他对刘备的赞赏,主要集中于刘备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在与他谈及《三国演义》时曾经说过: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

  毛泽东认为,刘备的缺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好感情用事,这是刘备的最大缺点。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经刘备家乡河北涿州时,对警卫员们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就是在涿州同关羽和张飞结拜成异姓兄弟的,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白帝城。

  二是这个人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借用刘备的例子,指出对于各部分的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毛泽东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这一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

  鉴于这些,毛泽东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曾明确指出: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

  关羽

  关羽是毛泽东十分关注的三国人物之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对关羽的评价有微妙的变化。

  毛泽东13岁开始读《三国演义》时,就对关羽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曾经效仿桃园三结义,与同学萧子升、蔡和森友善,称为“三个豪杰”。在青年毛泽东的心目中,关羽的形象无疑是高大的。

  随着革命经历的日益丰富,毛泽东对关羽的认识和评价也逐渐全面、深刻。

  1927年11月,毛泽东来到井冈山茅坪,寻找走散了的张子清所部三营(后来在湖南桂东县和朱德部会合)。当时有人怀疑张部有可能投降敌人。毛泽东说:不会的,三国时代的关云长,曾与刘备失去联系。曹操为了收用关云长这员大将,又是封官赐爵,又是赠送金银、美女,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费了多少心机!可是,一旦得到刘备的消息,关云长便毅然离开拥有雄兵百万的曹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迢迢,终于回到兵微将寡的刘备身边,成为千古美谈。张子清是我们党的干部,就比不上古人关云长?

  这些例子说明,毛泽东对关羽是肯定的。但与此同时,毛泽东谈关羽更多的是他的缺点与不足。

  1932年初,毛泽东在与程子华谈话时说:关羽出身下层社会,是刘备的心腹之臣,随其周旋,不避艰险,死后被尊为武圣人,到处都修建有关帝庙。他的弱点是自负凌人,以致发展到上当受骗,大意失荆州。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又谈到了关羽。他说:关羽这个人虽然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擒庞德,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时,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诸葛亮)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

  到了晚年,毛泽东对关羽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有一个判断,认为关羽的形象是统治阶级吹出来的。

  但是,毛泽东对关羽的研究十分深入。他所讲述的关羽不姓关的故事,甚至连一些专家学者也未注意到。1954年,毛泽东漫步在杭州九溪十八涧,给陪同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讲起了关羽不姓关的故事。他说:关公其实并不姓关,关公是指关为姓。关公自小很讲义气,一次为朋友打抱不平,在家乡杀了人,便逃了出来,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好不容易熬到开关的时候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一项规定,凡过关的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要露出马脚,那可不得了啊。眼看就轮到他了。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忽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指关为姓的由来。

  张飞

  在毛泽东看来,张飞有三大优点值得赞赏。

  一是张飞“粗中有细”。

  二是张飞“有高度的原则性”。毛泽东非常喜欢看京剧《古城会》之类的张飞戏,他说:当时在古城的三弟张飞,看见从敌人营垒回来的二哥关羽,对他提出种种疑问,是张飞有警惕性的表现,是完全正确的。当关羽一旦斩了蔡阳,用行动表示了与敌人划清界限,张飞于是开门迎接关羽,兄弟又团结共同对敌。

  三是张飞勇猛善战。毛泽东喜欢把自己手下勇猛善战的将领比作张飞,以表示对他们的赞许。

  赵云

  毛泽东颇为赞赏赵云,特别是他的为人和胆识。

  1944年10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新四军的胜利出击和中国的救国事业》的社论,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华中的伪军,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着自己的枪说,“枪啊,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这段话中“比之为赵子龙”几个字,就是毛泽东亲自添加上去的。

  毛泽东还曾把自己十分喜爱的将领杨成武比作赵云。1967年7月,毛泽东准备离京视察大江南北,特别提出要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随行。他向中央文革小组说:非子龙不可行也,长征中夺泸定桥、过草地,我都讲过还得杨成武,只靠宣言不行。

  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人物当中,诸葛亮是毛泽东谈得较多的一位,大概也是毛泽东最为推崇的人物之一。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就说诸葛亮是“办事之人”,他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自己曾经表示:我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毛泽东十分重视诸葛亮的宣传鼓动技巧。1930年夏天,毛泽东在红四军干部会议上作报告。讲到宣传鼓动工作时,他介绍了三国时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黄忠本来年迈体衰,很难战胜夏侯渊。但是,智谋高超的诸葛亮使用“激将法”,把黄忠的勇气鼓动起来了,于是黄忠立下军令状:如不斩夏侯渊于马下,则甘受军法。他说,我们的战士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用不着使用“激将法”。但是,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

  毛泽东经常向干部和群众说诸葛亮的故事,教育他们重视学习文化和历史,并对诸葛亮采用屯田制巩固边防给予充分的肯定。1955年元旦,他在与王震讨论退伍军人的安置问题时说:可以组织屯垦戍边嘛!中国古代就有屯垦制,管仲搞过,诸葛亮在汉中也搞过呢!开荒就业,治疗战争创伤,巩固边疆,应该是个好办法。

  在毛泽东看来,诸葛亮最可宝贵的是处理民族关系的艺术。他对诸葛亮的“七擒七纵”非常赞赏,并把它视为处理民族矛盾的一个好方法。

  当然,在毛泽东看来,诸葛亮也并非完人。他曾经就错用马谡一事,对诸葛亮作过批评。他读《资治通鉴》有关失街亭斩马谡的文字,对诸葛亮出师首战不在最前线写有眉批:“初战,亮宜自临阵。”又在后文作了这样的眉批:“失街亭后,每出,亮必在军。”他认为,这是诸葛亮接受了教训,所以街亭之败,诸葛亮也是要负重要责任的。

  毛泽东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路,也有自己的独特评价。他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历来史家大都赞誉诸葛亮的战略思路,但毛泽东的评价却独树一帜,且言之成理,可谓卓见非凡。

  孙权

  与曹操、刘备相比,毛泽东对孙权评论不多。但从他蜻蜓点水的议论中,可以看出孙权在他的心目中也是人杰。

  从1953年到1958年,毛泽东多次在讲话中借用孙权重用周瑜的例子,来说明选拔干部不能论资排辈,要注重能力,注重水平,要敢于放手使用新人。这实际上是对孙权善于使用人才的充分肯定。

  毛泽东几次提到孙权年纪轻轻就当家了,说他接哥哥孙策班时才十八岁,并对他年少而大有作为颇为赞赏。民间都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由于诸葛亮“借东风”,毛泽东则认为: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虚夸者古亦有之。赤壁之战,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熟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

  周瑜

  周瑜是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青年将领,文武兼备、风流倜傥。三十三岁时担任吴军统帅,火攻曹营,取得赤壁大捷,一举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东吴政权建立了丰功伟绩。

  建国后,百废待举,特别是人才极其缺乏,所以毛泽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突出强调要提拔青年干部。因此,他多次提到三国时具有超人才干的周瑜,把周瑜作为青年干部的典型加以肯定。

  摘自《党史博览》胡尚元/文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从13岁起始读《三国演义》,到逝世前还以赞赏的口吻谈论曹操自学成才,毛泽东评读三国历史整整70年。他读三国历史持续的时间之长、评三国历史涉及的范围之广,均为世所罕见。仅就三国人物而言,经毛泽东仔细评点的就多达30人。

  一方面,毛泽东的点评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在切中要害的同时,往往又能发前人所未发,可谓把历史读活了。另一方面,毛泽东又并非就史论史,而是紧密联系实际,阐幽发微,以史为鉴,可谓把历史用活了。

  毛泽东读书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毛泽东 | 曹操 | 关羽 | 刘备 | 司马懿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