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吧,飞吧,我的中国!”
“五一”前夕,在深圳大剧院,一部交响乐作品演出之后,全场观众自动起立,随着指挥谭利华的双手,与舞台上的合唱队一同纵情高歌。一位坐在二楼观众席的小伙子,抑制不住澎湃的情绪,由楼上一直唱到楼下。
这部作品就是《神州颂》,据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介绍,作品如果严格归类,应当称“大型声乐套曲”或者“乐队与声乐套曲”。
反映民族心声
本土交响乐作品近年来产生了不少,赢得奖项和评论界好评的作品不断出现,可是能够打动普通观众,引发人们激情的作品却不多。为什么《神州颂》能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
身为作曲家的关峡团长认为:现在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为这一复兴凝聚力量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心声,反映民族的心声同样是艺术创作的崇高责任,《神州颂》正是喊出民族心声的一部作品。第一乐章“春晓”揭示了春潮涌动的大地风貌,首先将观众带入春天的兴奋中。“春来到,春来到,春天唤醒心中的梦,心中的梦想催人进”,结尾时女高音的那曲《春来到》更令人陶醉。第二乐章“奋进”通过两种不同旋律的对比,展示面对任何挫折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与力量。观众在音乐的起伏跌宕中无不思绪万千。“我用我的赤诚融化那冰雪,把祖国的温暖送到台湾岛。”第三乐章“宝岛”以小提琴独奏表达思念开始,以深情浓重的男中音独唱结束,烘托出中华民族的由衷愿望。第四乐章“腾飞吧,中国”,经过铜管号角的呼唤、合唱气势的鼓舞、男女声二重唱的热烈调动,“号角已吹响,祖国在召唤,为了中华的复兴,我们把天地撼”,一股强大的感召力使观众难以自制。
旅英指挥家邵恩专程回国指挥这部作品,他在50多分钟指挥中始终处在激奋状态,甚至还踮起脚尖,来回走动,时而手牵歌手,时而嘴里哼唱。他为作品进行了大量的二度创作,让《神州颂》高潮迭起,激荡人心。之所以为这部作品下这么大功夫,他说作品表达了他的心声。
体现大众审美
中视金桥传媒公司的陈新专门赶到上海观看了《神州颂》,他说,热血、使命、奋斗,40年流淌在血液里的人生积淀被这部作品完全调动起来。《证券市场周刊》的于颖说,尽管她对交响乐仍处在“文盲”阶段,但这部作品却提升了她的精神境界。深圳太阳百货公司的李涛从未听过交响乐,这次却由安坐转向亢奋,人生的风风雨雨和祖国改革开放的曲折经历在脑海里不时闪现。
《神州颂》在北京和上海也赢得了音乐界名流的一致称赞,他们最为肯定的就是作品的大众化,而这是许多中国交响乐作品一直无法体现的。词作家乔羽说作品质朴好听,词作家阎肃说气势感人,吴祖强说不但流畅,而且认为群众一定会喜欢。作曲家陆在易认为这是时代的需要,体现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潜在的话语诉求。音乐学家钱苑说作品具有抒情美、淳朴美,并且表现了民族的意志。指挥家张国勇认为作品没有条条框框,天然去雕饰,自然纯真通畅。指挥家陈燮阳认为这部作品是对音乐界的考问,是对交响乐作曲家的质问,为何这样可以感召大众的作品专业作曲家写不出来。
激情成就艺术
《神州颂》的作者王益在北京大学读的是历史,硕士和博士学位也与艺术无关,常年从事金融业,他的履历中只有云南剑川和白族这两样可以说在他的血液里注入了艺术的基因。2002年,王益在青藏高原旅行,一股用音乐歌唱祖国的冲动忽然勃发,他一路高歌,让同行的人感受到他的音乐天赋,大家劝他不妨试试在音乐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于是,他从最基本的音乐训练开始,很快创作了《去远方》、《家乡》、《梦丽江》等几十首歌曲,还出版了音乐专辑《意外》。2004年,艺术创作的不断成功使他不再满足用小段歌曲抒发激荡的情怀,交响乐成了他的目标。有人认为,一位从没有学过音乐创作的人敢于创作交响乐,并且获得了惊人的反响,恰恰得益于他的非专业背景。
王益说,他过去一直是普通音乐听众,所以他最明白怎样才能打动普通人。首先,主题必须是大众的需要、时代的呼声。他从事的是金融,这也使他体验到结构在设计中的关键作用。音乐作品的结构应该凝聚成一股力量,只有力量可以催发观众的情绪,因此,他对《神州颂》的结构用力最多,起伏、温热、疾徐、弛缓,经常反复设计几十遍,直至达到最能激发观众情绪的程度。他说,西方观众由于文化传统习惯,接受纯音乐作品没有什么障碍,而中国观众比较喜欢人声,只有在交响乐中大量运用歌唱才可能让观众始终处在情绪的激奋线上,否则就会出现审美的疲劳。不过,一些行家认为,王益的艺术天赋也是他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他那敏锐的感悟力。
交响乐《神州颂》的成功,也让我们领悟到,要让高雅艺术走进大众就必须先站在大众这一边,有如作曲家陆在易所说,作曲家对大众的态度至关紧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