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时政·四川 > 成都日报

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面临消亡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5月23日,首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在蓉举行。为何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继而,为何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和每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成都拥有数量庞大、价值难以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随着全球化趋势增强,经济和社会急剧变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堪忧,部分“非物”项目处于濒危状态。这种现象不仅在成都,在全国都广泛存在。“那些古老的传说、歌舞、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民俗礼仪等,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DNA,它们共同构成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文化的断层和失根,将使我们的灵魂流离,难以找到精神家园。”所以,专家疾呼:“非物”保护迫在眉睫。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精神DNA

  “非物”其实离我们很近

  说到“非物”保护,就不能不解释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我市一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仅有38%的人能比较准确地答出“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足4成。“判断非物质文化很容易,即没有实体的文化都可以叫非物质文化,而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是看这种文化诞生的时间。”

  专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离我们很近,最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语言。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从根本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表现在文化多样性当中的人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世代相传要达到3代以上,距今至少100年。”专家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很强,必须在一定群体、团体环境中才能产生。同时,这个文化必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堪忧

  虽然我们拥有数之不尽、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堪忧。本报早在两年前就曾推出《抢救四川曲艺活化石》连续报道,呼吁关注曲艺这种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保护、继承和创新。

  “很多‘非物’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迅速改变,这就意味着其生存土壤正在消失。”谈及“非物”濒危的原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解释说,比如民歌,过去有很多劳动歌曲,插秧时有插秧的号子,薅草的时候有薅草的锣鼓,林业工人伐木时有伐木歌,抬木头时有抬木歌,但现在这一切都随着生产方式巨变而改变,原生态“非物”项目生存范围越来越小。冯骥才也曾在接受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面临消亡。”

  不能让民族精神DNA流失

  为何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重要?“不能让我们中国人的民族精神DNA流失!”谭继和掷地有声地说,“要回答什么是中国人这个问题,就离不开中国的语言、服装、建筑、习俗、神话、寓言、节庆等,就是说只有透过这些文化符号,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换句话说,‘中国人’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谭继和说,很多族群,他们的语言慢慢失传,他们的节日被慢慢淡忘,他们的服装可能变成了戏台上的服装,不再和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这时这些族群也就衰落了。

  保护“非物”坚守我们的根

  “文化不能搞‘单极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这是文化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的观点。

  田青说,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丢得太多,现在中国孩子与纽约的同龄孩子,在同一天看美国篮球比赛,穿阿迪鞋、吃麦当劳,听美国歌星的歌……如此发展下去,世界将趋向一种文化,所有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文化将面临边缘化困境,社会的原创性和活力将明显倒退,“我们引以自豪的、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将光芒不再。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民族文化面临边缘化威胁时,坚守民族文化的根,找到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嘉 采写

  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当经济等硬实力竞争达到一定程度后,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顺理成章登场。业内专家指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珍贵文化资源,是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一张王牌。

  “最原生态的、最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升软实力最好的砝码。”专家指出,当麦当劳、《大长今》、奥特曼、史努比等占据视野时,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面临巨大“文化逆差”的尴尬。如何扭转这一现状,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充当着“排头兵”作用,古琴、皮影、曲艺……这些最地道最传统的中华文化,是“文化出口”的法宝:用最中国的文化征服全世界。专家提出,举行大型非物质文化盛会是集中展示、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平台。即将于5月23日在成都举行的首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不失为“展示城市软实力的有效方式”。该遗产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4个国家级国际文化节庆活动之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构建和谐社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竹麻号子、金钱板,它们都代表了先民的智慧,是先人劳动、生活智慧的结晶,完全可以成为历史教育、爱国爱乡教育的丰富内容。如果它们消亡,这些爱的教育就会流于形式。”谭继和告诉记者,现在,有些文艺、曲艺,尽管丧失了生存的环境、条件,甚至就连作为一门艺术,欣赏的人也越来越少,但对于这些民族艺术之花,任其消亡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谭继和进一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传递着和谐、吉祥、欢乐、幽默诙谐的信息,能传承这些遗产,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构建城市精神的根本要素之一,可以提高市民素养,提升城市形象,增加海内外成都人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冯骥才(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近年来,在很多富起来的地区,很多传统民居已被不伦不类的“小洋楼”取代,一些最原始的东西被拆除。由于没有相关保护法规,古董贩子乃至外国人在农村尤其是古村落,大肆廉价搜寻宝贵的文化遗存。尤其令人痛心的是民间文化传人相继去世,很多经典文化已无人传承。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保护农村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梁治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属于特定群体的。虽然政府在保护方面的作用不可取代,但在政府之外,必须有各种不同主体的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认同感,增强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创造力。目前,我市蜀锦、蜀绣、成都漆器和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等4个项目,已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谭继 | 冯骥才 | 智慧 | 田青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