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还不到凌晨3时,刚刚度过75岁生日的王宗楣老人就起了床。昨夜,他只睡了4个多小时。让这位当年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首任副队长如此兴奋的原因,除了是第一次到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还因为和他一起观看升旗仪式的是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个时代的青年英模代表。
5时12分,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时,天安门广场上数百名英模和数万名群众的目光,都汇聚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上。2分07秒的国歌声中,观看升旗的人们或凝神注目,或举手敬礼,或眼眶湿润。每一张仰望的脸庞,都被朝阳洒上一层淡淡的金辉。
此时,已步入中年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面带幸福的微笑,“仿佛回到了那个时候。”1969年,应周恩来总理邀请,龙梅和玉荣来到北京参加国庆20周年庆祝活动,还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玉荣说,过去自己和姐姐为祖国所做的一切,她们今天仍然感到骄傲。
和“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幸福感受相比,国旗对于英雄史光柱更意味着一种神圣、庄重的体验。因战斗负伤而双目失明的史光柱,每年都会来天安门广场参加两三次升旗仪式。“每次在升旗仪式现场,都是用心在感受,毕竟眼睛看不到了。我是在战斗中负伤的,每当此时,心中总是热血沸腾,涌起一种勇士、卫士的感觉。”
看到国旗升起,被称为“中国玉米之父”的农科专家李登海,对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富强的发展历程产生强烈的感触。20世纪70年代,有一天他看到报纸上报道美国的玉米产量达每亩两千多斤,而他的家乡多年沿袭种植的玉米“二马牙”等品种,亩产只有两三百斤。这一差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外国人能办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李登海几十年坚持不懈地进行科研攻关,终于取得了“超级玉米”研究的重大突破,使我国在夏玉米育种、栽培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表示,国家越富强,越要铭记身上的责任,要用不断的创新与祖国同发展、共奋进。
也是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的陈春晓老师还记得,8年前,22岁的她大学毕业后到湖北省秭归山区志愿支教。她所在的山村小学,因为条件艰苦,连国旗和旗杆都没有。后来在部队的帮助下,学校才得以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升旗仪式。如今,陈春晓仍坚持着当初的选择,而她所在的山区学校条件也一步步地改善,孩子们已可以在校园里举行升旗仪式。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坪希望小学校长宋芳蓉,这次还带上了8岁的儿子来参加升旗仪式。儿子两年前已在天安门广场观看过一次升旗仪式,但这次还是吵着要来,说是“要加深印象”。
“变化真是好大啊!”军旅作家高玉宝,是此次中国青年群英会年龄最大的参会者之一。他1952年~1962年在北京生活过10年,抚今追昔,记忆中的地点全是新的建筑。“我这个80岁的老人和这么多青年一起观看升旗仪式,感觉自己也年轻了。我相信青年人会继承老一辈的事业,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本报北京5月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