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深圳市无主题普通话朗诵比赛吸引了数千人热情参与
移民城市渐成朗诵艺术沃土
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普通话无可争议地成为市民们共同的交流语言。而普通话的广泛使用,使一种语言艺术在这里开枝散叶——那就是朗诵。
上周日,深圳市普通话朗诵比赛圆满闭幕。这是深圳主办的首次全民参与的无主题朗诵比赛,在短短十天内吸引了数千人报名。据了解,深圳虽然没有专业的朗诵表演者,但朗诵的枝蔓却延伸到各个领域,以朗诵为爱好的人们逐渐成为一支力量登上舞台。记者日前采访了几位朗诵爱好者,他们纷纷表示朗诵不仅能令人抒发情感,更能净化心灵。
移民城市适合发展朗诵艺术
专业的朗诵需要经过呼吸、声乐的训练,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具有一把完好的嗓音和充沛的感情便可以享受到朗诵给你带来的乐趣,因此在民间出现不少致力于发展此项艺术的热心人。蔡印时便是其中一位,二十多年来他在香港从事推广普通话的工作,2003年落户深圳。在这个热火朝天进行文化建设的城市中,他惊讶地发现人们对于朗诵具有极高的热情。“深圳曾主办过几场名家名作朗诵晚会,每一次都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不少人不惜花几倍的价钱买票进场欣赏。在一些单位晚会、街道活动中,朗诵也总是保留节目。还有在公园里,每天早晨都能看到有人拿着书本在朗诵,可见深圳是具有发展朗诵艺术的土壤的。”
蔡印时认为,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普通话是人们唯一的共同语言,而学习一种语言最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对话,二是朗诵。与对话相比,朗诵要求说话者字正腔圆,领悟文本内涵的同时要做到把握发音节奏,是较高级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在深圳,人们对于普通话的广泛使用为发展朗诵艺术提供了基础,而深圳高学历的人群组成以及对文艺生活的接纳则为这项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朗诵不是“听声音”
在市民文化大讲堂和读书论坛上,姚锡娟、张家声等朗诵名家曾亲临深圳为广大市民讲解朗诵艺术,令人受益匪浅。而在深圳致力于研究朗诵艺术的学者也不少,他们往往结合深圳人的特点为爱好者们点燃一盏指路灯。深圳大学艺术系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教授温鉴非曾在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与市民分享朗诵的快乐,并指出一些常见的误区。“比如说,有人认为听朗诵就是听‘声音’,这是错误的。欣赏朗诵其实是欣赏其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对情感的把握程度,以及意境是否创造得准确,语言的音乐感和表现力是不是恰到好处。”其中,语言的音乐感和表现力主要表现在朗诵的技巧上,包括语调、重音、停顿、语速等。提高音频、增强力度、加快语速能表现欢快、兴奋的意境,相反降下音频、放慢语速、减弱力度则表现悲伤的情状,因此技巧的处理,能够引导听众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核,进行“第三度创作”。由于朗诵者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因此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就尤为重要。
朗诵艺术净化心灵
“学习朗诵之后,你感觉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爱好者都回答朗诵对他们的内在气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较为明显的是,朗诵能让人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在本次普通话朗诵比赛中,74岁的戈薇老人以一首深情的《孩子,你还记得吗?》博得了观众们的掌声与热泪,并一举夺得全场最高分。比赛后戈薇对记者说,由于朗诵为人们表达感情提供了一种途径,因此朗诵往往能陶冶性情、开阔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