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宇鑫
“在北京学技术不花钱?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啊!”20岁的王林坐在简陋的房间里,仰起因长年打工晒黑的脸,回想起最初听到“百年职校”时的想法,仍觉得“天上的馅儿饼”正巧砸到自己头上了。
在王林租住的房间里,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就把屋子塞了个严实。这让桌前墙上的一张纸极为显眼。这是一张从最普通的笔记本上撕下来的纸,上面写着日程安排——起床:5:30;跑步早饭:5:35~6:00;英语:6:00~6:30……他已经按照这个日程生活了一年半。而在此前的两年,他每天的生活是随着父亲奔波在北京的各个建筑工地,起早贪黑,干着“最累、最苦”的活儿,直到他走进了百年职校。
百年职校的全称是北京市东城区百年农民工子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2005年9月,王林和其他83名农民工子女成了它的第一批学生。当他们踏进校门时,得知学校几乎承担了所有与学习相关的费用:学杂费、书本费、校服和午餐。更重要的是,两年后他们毕业时,学校还保证他们的就业。
乍一听这样一所学校,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它的倡议者姚莉,要么十分热心公益事业,要么钱多得没地方花了。
“其实我们和别人一样,都是有善良愿望的普通人。”姚莉坚决否认上述说法,“这所学校是在许多人支持下建立的。”2005年初,姚莉正式辞去北京银达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职务,开始筹备百年职校。2005年8月学校开始招生时,包括摩托罗拉、戴尔在内的资助单位已达十余家,还吸引了包括国际酒店管理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劳动技能专家在内的50多名中外志愿者担任教师。
姚莉怎么会想到要办这么一所学校?9年前,姚莉辞去公职,与人共同创办银达物业公司。这是一个定位于“为有高端服务需求的人服务”的公司。当公司一点点发展壮大时,她却发现物业管理公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所服务的人群,收入颇丰,声名显赫;另一方面,它所招聘的员工,却多是来京务工人员,处于社会最底层。在工作中,她一方面希望业主尊重自己的员工,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受因员工技能不足,不断接受业主投诉的后果。有件事让她印象深刻:一位业主家报修电灯开关,物业派去电工,修好开关后却遭投诉,原来开关修好了,可新装的开关与墙面接缝处却漏了一条大缝;只好再派瓦工去抹墙,派油漆工去刷墙。一个开关让姚莉一天都没得安生。
为改变这种局面,公司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培训新聘人员上。“高水平的技工实在太难找了!”她感慨道,而这也是所有企业面临的困境。
教育,是姚莉想到的解决办法——通过教育,使这些背井离乡、希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有一技之长。据此,她为百年职校制定的校训是:教育照亮人生,技能立足社会。
如今,这12个鲜红大字就贴在东城区大方家胡同一幢普通建筑门前,学校在2005年和2006年先后招收的两批共160多个年轻人每天上下学都首先看到这个校训。他们分别学习综合维修与电工、制冷空调和物业服务。这些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孩子,最小16岁,最大20岁。
让河北女生郝双记忆最深的是,开学伊始,学校最先上的课竟然是教他们如何使用厕所,怎样打饭、刷饭盆。“洗涤灵只要滴两滴就够了,滴多了就浪费了。”她比划着说,“原来没人教过我们,我们打饭都是抢。”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空调班和电工班全体学生都通过了专业技能上岗证书的考核。为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就业,学校还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前与企业进行联系,向企业详细介绍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截至目前,包括银达物业、东环广场在内的近20家企业,已经接收了6月毕业的首批百年职校学生实习,并为学生就业提供保证。
“这不是我的个人事业。”每每说起学校的成果,有着20多年党龄的姚莉慎而又慎,“我们只是在帮助别人完成善良愿望的同时,也达成了自己善良的愿望。”RJ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