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第四届“书送希望”捐书助学活动侧记昨天清晨一阵雷雨过后,轻灵的细雨还氤氲着城市的睡意,文新报业大厦的大堂里却已是熙熙攘攘。不为名,不为利,这是一个已经在文汇报与读者之间持续了四年的书香约会,为贫困地区希望学校的孩子们捐书,以自身为平台,传递友爱,更传递文明。
四年,坚持的爱心
在前来捐书的读者中,闪动着不少熟悉的面孔,他们从本报发起第一届“书送希望”活动时就践行响应,坚持至今。
退休教师顾明德一清早就冒雨“打的”赶来,当他得知已第四次成为“第一名捐书者”时,兴奋之情在脸上洋溢,“文汇报这一‘品牌’活动在长假里坚持下去,难能可贵。”顾明德说,自己虽然患了癌症,但他还是自信地与记者相约“明年‘五四’再相见!”
家里可捐的旧藏书既已捐完,读者们都慷慨解囊购买新书奉上。胡女士也是第四次来捐书了,头两年她和儿子带来的是家里的旧藏书,第三年起她便购买新书送上。今年她捐来的是精心挑选的朱自清、冰心等名家经典。13岁的罗天一在活动现场展板上惊喜地发现自己9岁时第一届活动时前来捐书的“靓照”。最令人感动的是一对爷孙俩:2004年,当时已88岁的王浚在文汇报上看见“书送希望”活动的消息,立即动员孙子王辰来捐书,以后连续两年,王浚都提前两个月把适合孩子看的书从自己众多藏书中精选出来,叫孙子送来。今年,已读高三的王辰带着88本书来到现场,他说:“爷爷已于1月去世,临终前还念念不忘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书,嘱咐我一定要把他没做完的事情做好。”
四年,更深的影响
现年56岁、原安徽利辛县国际油漆希望小学校长朱和平曾在2004年给本报来信,表达了贫困地区学子渴望精神食粮的愿望。如今她已退休回到上海,在活动现场,前来捐书的她巧遇给予“书送希望”活动大力支持的彭浦三中的师生代表。三中自2004年参与这项活动以来,每年都会组织学生积极捐书。今年,他们又送来2800余册图书,其中一位学生代表当场就捐了43本。为贫困地区的同龄人献上一份爱心,已成为这所学校的风气。
看见这热烈的场面,朱和平感慨:“其实,比提升孩子们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爱心精神的传递。我告诉我的学生,上海的热心市民、哥哥姐姐给我们捐书就是为了大家能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将来要用自己所学报效祖国、建设家乡。”
书海中浮现军绿色
在本报“书送希望”的书海中,昨天首次出现了一抹军绿色。得知捐书助学活动需要帮手的消息,“南京路上好八连”指导员黄森毫不犹豫派出臧金富排长带着两名战士,一大早就从位于宝山的训区赶来,没喝一口水就投入整理书籍打包的义务劳动中。一天下来,三名战士的汗水濡湿了衬衫,手掌被绳子勒出红印,脸上却透着笑:“老百姓捐这么多书给孩子们,我们能出一点力,高兴!”武警上海消防总队医院政委钱建军带着两名战士前来捐书,他告诉记者,这些书籍虽不多,但是从十多名官兵中筹集挑选、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精品。
留言簿上真情涌动
捐书现场气氛热烈,大厅一侧的留言簿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不少捐书人在这里留下对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祝福与期待。
曹杨二中高二(14)班班长黄玥代表全班同学寄语贫困地区的同龄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沐浴着同一份阳光。我们享有社会同样的关爱,衷心希望这些书籍能给予你们帮助。”市民陈老先生表示愿意成为孩子们的忘年交,并写下了遒劲有力的字迹:“让孩子们通过读书增长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是我这个大朋友的责任。”老先生的留言,表达了所有捐书人的共同心声。
本报记者吴越见习记者付鑫鑫刘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