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江苏新闻 > 扬子晚报

徐州92岁救人老太一生传奇 清贫豁达行善(组图)

老人的养生之道之一就是坚持干活。图为老人在捡草喂兔子。

老人手拄拐棍讲述跳水救人情形。

  徐州92岁老太跳水救人

  扬子晚报网消息

  面对在水中垂死挣扎的4岁幼童,92岁老太纵身一跳,不仅挽救了一个年幼的生命,而且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虽然这在老人看来,不过是发自内心的再平常不过的举动。连日来,在省内外,人们争相传颂着新沂市窑湾镇五墩村92岁老人陆伯华跳水救人的英勇事迹。昨天,本报记者再次奔赴窑湾,通过多方了解,发现老人一生极富传奇,年轻时不但救过游击队,护送过解放军,解放后还曾被评为省劳模。



  曾是童养媳 党给取的名

  昨天中午,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再次将记者领到她救起4岁儿童的深水塘边,她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比划着回忆当天的“惊人一跳”。老太指着水塘调侃地说:“我最心疼的就是我那双鞋,才刚穿头一天,一只就丢在塘里了。不过孩子命保住了,丢只鞋也没啥。”

  自小在京杭大运河边长大的陆伯华老太,早年练得一身游泳的好本领,加上老人对小孩子特别钟爱,因此,每次营救落水儿童,她总是冲在最前面,第一个奋不顾身地跳下水去救人。在老人的记忆中,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时年50岁左右的她就曾和多名青壮年男子一道跳下水塘,将一名被淹得奄奄一息的儿童及时地救了上来。80年代,已70多岁的老太也曾有过跳水勇救儿童的经历。

  但老太并不想提这些陈年往事,她笑呵呵地手一挥,“那些(曾被救起的)孩子都老大了,看着他们娶媳妇当爸爸,我就很高兴,这没什么好说的。”“我每次跳水救人,从没去想万一自己上不来怎么办,你总不能看着小孩活活地被水淹,反正我都活这么大岁数了,也知足了。”

  陆伯华老人说,她其实既不姓陆,名字也不叫伯华,到底姓谁名甚,老太太自己也不知道,“我刚出生不久父母就去世了,陆伯华这个名字还是后来共产党给取的。”老人告诉记者。

  生于1916年的陆伯华和大多数同时代的国人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命运凄苦悲惨。陆伯华老人父母早早离世。13岁那年,成了孤儿的她就来到了现在的家做童养媳,由于手脚勤快,婆婆一直把她当闺女看,日子虽然艰苦但却从没受婆家虐待。

  智救游击队 护送解放军

  窑湾是历史古镇,京杭运河贴境而过,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派驻了一个团的兵力,以窑湾为据点,对周边乡镇村庄实施控制封锁,进行“大扫荡”。

  亲眼目睹日军在村庄内烧杀抢掠后,个性秉直的陆伯华十分愤怒,当时她虽然只是一个年仅20多岁的姑娘,但还是勇敢地加入了抗日武装,成为当地唯一的“女革命”。当地游击队员在开明地主的资助下,以大运河为掩护,经常对日军据点进行突袭,而陆伯华家也成了游击队员藏身和落脚之处。

  一次,两名游击队员在日军据点附近放枪突袭,被日军追赶后,慌忙躲进陆伯华家。一间茅草屋,家徒四壁,何处藏身?陆伯华急中生智,将两名队员藏进自己床下,并用篮子等物遮住床底,端着步枪和明晃晃刺刀的日军一番搜索后准备进陆伯华屋内搜查,眼看游击队员就要暴露,陆伯华忙悄悄拉住日军翻译,“故作体恤”地说,“自家男人得了痨病,传染人,正躺在床上呢,我都怕传染几天没进屋了。”翻译一听,忙告诉正在搜查的日军,2名日军小心翼翼地将头探进屋又缩回来,用枪托狠狠地捣了陆伯华一下,气急败坏地走了。就这样,两名游击队员被陆伯华巧妙救下。

  解放战争期间,陆伯华又成了当地的妇救会会长,秘密组织妇女为解放军烙煎饼、缝布鞋,积极支援前线战争需要,还经常为解放军带路,突袭国民党在窑湾的驻地。1947年1月,驻扎在窑湾五墩村南边的几个村庄上的解放军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准备向盘踞在窑湾的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突然,天上飞来几架国民党的飞机,向国民党部队驻地上空空投粮食,但由于目标不清,粮食大部分落在了我军驻地上,刚刚生孩子的陆伯华迅速组织妇女为解放军抢运粮食,敌机发现后,立即投下一枚枚炸弹,“那些飞机在树梢上盘旋,一枚枚炸弹落在地上,几名姐妹都牺牲了。”如今回想起那一幕,老人仍颤抖着流泪不已。解放军总攻窑湾的战斗发起后,陆伯华又带着妇女扛着担架对受伤战士实施抢救。战斗结束后,她又和战士们一起掩埋牺牲的烈士遗体,带领妇女为伤员洗血衣、补衣服,还将自己家的鸡、鸡蛋拿出来给伤员补身子。

  荣当省劳模 获奖小猪仔

  老人一生虽不识字,但却凭着勤劳苦干,早在50年代就光荣地当上了省劳动模范、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身披大红花先后在新沂县、徐州市和江苏省连续开了45天的会议,成为老人一辈子的光荣和骄傲。

  解放后,陆伯华又负责带领2名妇女饲养生产队的蚕,每年3茬,每茬饲养几万条。陆伯华照顾这些蚕宝宝,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了选择嫩绿的桑叶,她经常只身一人身背箩筐,像男人一样爬到十几米高的桑树树顶,采摘嫩芽。在阴雨天采摘下来桑叶后,她还要带领2名妇女用毛巾将桑叶上的雨水擦拭干净,保证食物清洁,在陆伯华的照料下,生产队饲养的蚕个头又大又肥,结的蛹饱满丰润。

  因为和她合作的两名妇女家在外地,为了让她们早回家,陆伯华经常一人把活揽下来。老人告诉记者,当年养蚕的姐妹都还没忘记她,过年过节还经常来看望她。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陆伯华任劳任怨,成绩突出,她被光荣地评为省劳动模范,戴着大红花,到新沂县、徐州市和江苏省开表彰会、交流学习,作为对劳模的奖励,陆伯华还领到了一头仔猪。

  在陆伯华35岁时,遇到了人生最沉重的打击,因饥寒交迫,她的丈夫早早地去世了,在外忙碌的她,直到丈夫入土后半个月,才匆匆回家,看到丈夫已化做一座坟茔,陆伯华痛哭不已。为了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陆伯华一直守寡。

  一生行善事 博得众人赞

  在采访中,老太太的儿子张四存向记者讲述了母亲服侍两名五保户的感人故事。50年代极度贫困时期,陆伯华的隔壁住着一位王王氏,两家中间仅隔一道高粱秸扎起的“墙壁”。王王氏的老伴死得早,膝下无儿无女,常年生病,经常没饭吃,这时,陆伯华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王王氏的担子,经常先给王王氏烧好饭,再回自家做饭,后来,王王氏穷得实在揭不开锅,陆伯华就从自家的口粮中分出一半给王王氏。为了方便送饭和观察老人的情况,陆伯华干脆就在高粱秸扎的“墙壁”上挖一个洞,每当饭烧好后,就在洞里递给王王氏。张四存说,当时家里哪怕只有两碗粥,母亲也要分一碗给王王氏,剩下的一碗分给姐姐和自己吃,而母亲却经常饿肚子。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陆伯华仍然没有放弃对王王氏的照料和救助,甚至王王氏的衣服都是陆伯华缝制的。直到60年代,70多岁的王王氏离开人世。

  陆伯华家后还住着一位五保户张印修老太,张印修的老伴早在1968年就去世了,80年代,张印修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陆伯华又毅然承担起了照料老太的艰巨任务,而此时,陆伯华已是70高龄。张印修特别喜欢吃菜粥,那是一种用捣碎的黄豆掺青菜和面熬成的面糊粥。陆伯华经常到地里摘了青菜,又到磨里捣碎黄豆,熬好后浇上辣椒油,给张印修端去并服侍其喝下。就这样,对张印修老太的服侍一直持续了10多年直至张印修去世,而此时,陆伯华也到了80高龄。张印修在离世前10天,突然发病,大小便失禁,陆伯华每天都帮老人清理屎尿,再将干净的床单给老人换上。在张印修临终前,陆伯华不仅给老人换上了干净的衣服,还仔细地帮她洗了澡,不久,老人拉着陆伯华的手含笑而去……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名五保户都和陆伯华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对邻居如此乐善好施,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陆伯华一样如宾相待。老太太的儿子和儿媳抱怨,对前来讨饭的或是因精神病离家出走的人,老太太不仅热心地请人到家中来吃饭,甚至还专门安排住在自己家。说到此处,老太太笑称,“要饭的也是人,现在自己不缺吃不缺穿,帮助别人也是应该的。”

  善心淡饭 胸襟宽广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两个多小时中,老太太没喝过一滴水,但依然口齿清晰,谈吐流利,坐姿未变,连记者都自叹不如。

  如今,已92岁的陆伯华老太耳不聋,眼不花,每天家务活、农活等样样能干。谈起养生之道,老人称要行善事不做坏事则心安,粗茶加锻炼则体健,少生气看得宽则心静。

  老人的儿子告诉记者,现在老太太每天5点多就起床,到菜园子里拔拔草,整整土,老人把它视为锻炼身体,每天几乎活不离手。吃饭也从不挑食,和许多长寿的老人一样,陆伯华很少吃荤,大都以粗茶淡饭度日,平时,老太太每天几乎都能吃半斤多饭,甚至连煎饼都能吃得动。有时亲戚给老人送的营养品,老人从来不吃,都把这些留给孙子们。

  在许多邻居的记忆中,老太太从未和谁红过脸,相反,谁家婆媳、夫妻之间吵架,她都去调解。老人告诉记者,她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做过村妇女主任,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调解矛盾。“人活着整天吵架生气要过一辈子,开开心心也是一辈子,有什么事情想不开呢?”

  四世同堂 和睦共处

  如今,陆伯华老太子孙绕膝,四世同堂,共12口人,在子孙的精心照料下,一生中富有传奇色彩的陆伯华安度晚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两个孙子都早已结婚成家,但一大家人一直没有分家,每天老人看着儿孙满堂,总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老太的孙子告诉记者,虽然一大家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家风和睦,感情和谐,却也其乐融融。据悉,陆伯华老太家每年都被评为村和镇里的“五好家庭”。

  记者在采访结束时得知,早在10年前,陆伯华老太的右腹部就长了个肿瘤。近两年来,这个肿瘤越长越大,已经坠得老太身体有些前倾。临出门时,记者叮嘱老太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治,没想到老人家爽朗地说:“这辈子活到现在,我知足了,我不想再给家庭和政府添麻烦,现在能活一天,都是老天对我的恩惠……”

  这就是陆伯华,一名92岁的老太,一位一生偏居乡村却处处向善的传奇式老人,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夸夸其谈,都是平凡的小事,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本报记者 郭小川 文/摄

  记者手记

  说实话,在前往新沂深入采访陆伯华老太的路上,脑海中一遍遍勾勒陆伯华老太的形象,我仍不太相信,一名没有文化的92岁高龄的农村老太,面对生命危险竟有如此高的境界!但见到老太,听她讲述那惊心动魄的杀敌故事、讲述她度过一段段凄苦岁月以及舍己为人、乐善好施的往事,记者的心一次次被打动着、被感动着。

  这的确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让记者诧异的是,这样一位“传奇式”的人物,虽然生活清贫,但多年来竟没有要过政府一分钱,她说,“只要过得去,就不给政府添麻烦!”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在老太90多年的风雨岁月中,“行善”始终贯穿她生命的主线,她一直在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诠释并丰富着“善”的内涵。

  老太太一生偏居乡村一隅,没穿过绫罗绸缎,没吃过山珍海味,住的是一间陋室、三尺简榻,没有都市人的功利和浮躁,她把做好事当成平凡事,这正是人的最可贵之处,这才是行善的最高境界。当我们将“多做好事”常常挂在嘴边时,不妨学学老太。

  短短的采访,无法还原老太太90多年的风雨人生,无法完全勾勒出老人可亲可敬可学的形象。但记者在努力还原,想就此告知世人,愿每个人都向善、行善。郭小川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陆伯华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