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7》的新闻人物是海归画家陈丹青,陈丹青成为一位受人瞩目新闻人物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画,更在于他不时以激烈的语言,批评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他反对一家名牌大学美术学院招收研究生的规则,演变成一起众说纷纭的名牌大学教授辞职事件。作为一位著名画家,陈丹青为何对教育体制如此关注?辞职以后,陈丹青又有怎样的思考?
字幕:2007年4月23日重庆市新华书店陈丹青新书签售会
2007年4月23日,在重庆举行的新书签售会上,我们见到了陈丹青。
这次,他是为自己的新书《退步集续编》特地来到重庆的。黑色西服,无框眼镜,清瘦的面庞,温文尔雅的谈吐,人们似乎很难将台上这位中年男士,与一些人心目中豪放不羁的油画家形象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这个陈丹青,曾经公开叫板自己供职的清华大学而受到众人侧目。
实况陈丹青:
所谓科研项目……是对艺术深刻的轻蔑……
陈丹青,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他的毕业作品《西藏组图》发表后被视为中国新时期油画的代表作,陈丹青更被视作是中国当时最有才华的油画家,他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均价超过百万,在艺术圈内与陈逸飞齐名。1982年陈丹青旅居美国,2000年回国,被清华大学聘为美术教授。2001年,有五名绘画专业成绩非常优秀的考生,由于外语成绩几分之差,而未能考取陈丹青的博士生。这个事件演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也让刚刚回国的陈丹青,成为了新闻人物。
陈丹青:我始终在招博士生,但是我第一轮博士生全部作废/就是我第一轮五个全部作废
记者:你有没有帮他们去争取过?
陈丹青:争取太多了,我亲自跑到清华书记那儿,跑到学术委员会主任那儿,写了多少信,手写,电脑,我几乎疯了那时候为了这个事。
记者:疯了?
陈丹青:我现在想起来非常愚蠢,一个滑稽戏等于是,所有人只是没有点破我,他们尽了很大的耐心来对付我,就是都给我想办法,至少表面上宛转一下。
记者:这也可以说你是第一批学生这五个人
陈丹青:他们现在都非常好
记者:我觉得这种感情是不一样,你对你的第一批学生会有特殊的感觉。
陈丹青:对,我想非常大的打击就是我刚回家那种非常愚蠢的热情立刻冷下来,我立刻明白这是一个游戏,这是一个权力游戏,我在想我值不值得投入我的热情。
(字幕:陈丹青《辞职报告》)
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这样的教学难以体现在教案文本上,难以在工作总结中表述,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后果。
这是陈丹青在2004年向清华大学提出的辞呈,由于在研究生招生工作和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总是不能适应,陈丹青辞职出走成为了当年一件受人瞩目的的新闻事件。
陈丹青:我已经感受不到当老师的快乐,他取消了你最后一点尊严,一个当老师的尊严。
记者:是不是你觉得有些地方很滑稽?
陈丹青:不是滑稽,太悲惨了。你去听听学生讲的情况,油画应该画一天的,你今天不处理好,明天就干掉了,可是等我下午到教室的时候,学生都走光了,体育课、英文课,电脑课、政治课,毫无商量,下午就走掉了。只有留学生能留在那里,因为留学生不用让那些课。
记者:你觉得比较合理的一种方式是什么样?
陈丹青:你就让我教,你把时间交给我,非常简单。就是所谓教授治校,就是我要什么学生,我不要什么学生,然后我怎么教,这是我的事情/后来我才明白这就是所谓体制化以后的一个格局,我不能接受这样,而且他太庞大。
记者:违背了你一些什么样的原则?
陈丹青:我没有原则,就是我发现他们太有原则了,我面对太多原则,这个原则是不容挑战,所以我赶紧走。
陈丹青没有想到,他的决定和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从这时候起,陈丹青在人们的印象中,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画家,而变成了一门热血沸腾的大炮。
这位被人称为“海归”的画家,在回国四年以后,陈丹青坚决要从清华大学辞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争议,有人批评陈丹青是借机炒作,也有人认为这个海归派实在是水土不服。
记者:您请辞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有一天你的请辞会变成这样一场?
陈丹青:没有,完全没有想到。那时学校非常紧张,我们学校的书记从来没到我家来过,第二天就来了,拼命给我递烟,很年轻的一个人。
记者:学校的书记?
陈丹青:就是实际的第一把手,后来我就跟党委又说了一次,我说媒体的事情还是要靠媒体来解决,我说外界有些说过的我只有通过媒体把他说回来,后来他们就默认了。
字幕:陈丹青自白
2000年我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来教书,回国存生,回国也像出国一样是时间而不是空间的转移,我又带着粘糊糊脏兮兮的油画工具钻回自己的往生,妄想如同出国前那样没头没脑的画画,那将是我绘画生涯的新一个周期吗?
这是陈丹青在回国之初写下的一段文字。当时,他绝对没有想到后来的遭遇。但是在2004年,由于陈丹青还带着几个学生,后来经过和学校协商,陈丹青留了下来,一直到今年的1月15日,他和学校终止了双方之间的协议。这场陈丹青出走的风波在沸沸扬扬之后终于悄悄地划上了句号。后来人们看到陈丹青的时候,已经不大能找到粘糊糊的油彩,脏兮兮的画板,他更多的时候是出现在报纸,电视上,他写作、开博客、出书,谈话的课题也不仅限于教育问题:
记者:在很多人非常关心,包括我,我也很关心,因为你在公众面前的这种形象大多数是出书,议论、讲演,评论,这样的一种形象,画呢?
陈丹青:我每年都画画,很少了,我的全时画画的生活从我回国就结束了。
记者:现在生活中心是不是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了?
陈丹青:很大的改变,我变成一个全时的写作者,但同时又是一个票友。很奇怪的一个身份,完全是个业余画家现在。
这个在国外生活了18年的海归,面对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现在格外忙碌。在一次与学生的座谈中,有人给陈丹青递了个条子,说:你这样说来说去有什么意思呢?你会退步的!但这样的字条并没有改变陈丹青的想法,他干脆给自己2004年出版的书命名为退步集。
字幕:陈丹青自白
七十年代是无以名之的年代。那是文化饥荒的灾年?是的,然而年轻人要画画,青春于是抵御饥荒。
1953年出生的陈丹青从小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从小就喜欢画画。16岁开始,陈丹青到江西赣南宁都县插队5年,主要工作就是重复地画一些政治宣传画。后来,他出国留学了。陈丹青在美国纽约生活了18年,有意思的是,他也把这18年称作下放。有了这次下放的经历,他说自己发现了现代中国画家和国外现代画家的区别,而他自己,也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人生方向。
陈丹青:他(外国艺术家)不是一个单一思维的人,他的纬度要比我们多得多,他忽然会在一个战争问题上,或者在一个女权问题上,他会竭尽所能叫喊,就是我们回来以后发现这边安稳的人太多了,很多艺术家乐意把自己规定在一个职业里面,然后我是再学术的,我是学者,然后我是批评家,然后我是油画家或者怎么样,他真的相信这件事情。
记者:为什么后来选择去美国之后还是把经历就叫做第二次下乡呢?
陈丹青:他是一个放逐,可以说自我放逐,最后你慢慢认同正这样件事情,然后你被这个放逐塑造了。
如果说两次下放经历是对陈丹青人格的塑造,那么回国后的这些风风雨雨,对于陈丹青的是否意味着再次的雕琢呢?
在重庆书市上,陈丹青特意把新书《退步集续编》的签售地点选在一个装修清雅的书店里,需要顺着长长的楼底走到大厦地下室才能到达。而他以退步给自己两本书命名,多少能让人告到他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书店镜头)
陈丹青:我太被关注了。
记者:你不想被别人关注吗?
陈丹青:我本意不是这样,我本意只是说话,然后我发现会有这么多关注。所以我这两年会我在想这件事情,就是不要把自己老放在一个这么被关注的情况下,这不妙的。
记者:但是画画可能还好,但写作只要(发表)出来了,必然会首先关注。
陈丹青:我想这跟整个中国目前的一个噪音状态很有关系,中国一直是一个吵闹的状态,不安、骚动,充满活力,充满问题,所以你在当初特别一个人怎么静下来,除非你什么都不做,不要发表,断绝跟媒体的关系,跟公众的关系。你一下子这么做有点做作,但不是不可能。
记者:这也可能是你现在给别人的印象最深得一点,就是原来那个特别愤怒的,非常激愤的陈丹青现在好象并不是那么愤怒了,往回收了很多。
陈丹青:你是这样觉得吗?
记者:我是这样觉得。
陈丹青:你在拘留所呆头一夜和第十夜总是不一样的,你在Party里,酒会里,你头一个钟头和你走开的时候还是不太一样的。
记者:是一种妥协吗?
陈丹青:我一直在妥协,我走开
记者:这是你一种妥协的方式?
陈丹青:当然我不会想到这个是妥协,但当你说你是不是妥协了,我会说对,我可能在很多问题上妥协了,人生就是妥协。
2007年2月,陈丹青关闭了自己的博客。在这个开了一年三个月的博客上,陈丹青会缅怀徐悲鸿这样的大师,探讨为什么今天的时代没有大师出现,他会回忆和自己同时代的画家们,惋惜人才的可遇而不可求。陈丹青的文字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共鸣,博客点击率达到了200多万。而现在,陈丹青已经从这里抽身而退。
记者:其实我看到直到我直到现在你的博客上还有很多人留言,希望你能继续写下去。
陈丹青:像扫墓一样,他们说的,这儿埋着一个谁谁谁。很可爱,有时候蛮感动的,有一些很质朴的留言。可是我发现这真的是一个权威真空的时代,就是年轻人真的很茫然,这么多书这么多教授这么多美画家,名作者。他们还是很茫然。
记者:现在找到你了,但是你又把这个地方关掉了?
陈丹青:我不认为我会真的把自己当成这么一个角色,所以我得到的回馈是这样子。我其实已经不是看得清自己,尽量是试图清醒,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已经部分的被公共化的,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你醒过来然后事情发生了,如果这个事情你有兴趣,然后似乎值得一做,你可以做做看。我只是现在警惕要走多远,然后怎么去走,走得好一点。
陈丹青的老家,在上海繁华的闹市中心石门一路的一个弄堂里,小时候是典型的俊秀却调皮的上海男孩。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了他的一段童年生活:小时候,我在弄堂口汗淋淋学会翻筋斗,且接连不停的翻它六七个,稍一站稳,晕着,喘着,耳听哪位路人经过叫声好呀、再来!我就毫不犹豫纳头扑倒,将巴掌抵住水泥地面斜着身子继续奋勇向前翻。
这是陈丹青对于自己以往的回忆,而对于他的现在和将来,是否也是一个恰当的注解呢。
申城立夏后最高温徘徊30℃
18万人次5日乘火车回沪
沪上职业花童七天赚三千
南方水果占申城市场七成
内地游客在港购物渐成熟
旅游支付巨额押金存风险
挑战“通天塔” 调查伴游=小姐?揭开另类人群假日的心跳回忆黄金周马大哈旅客增多边检民警开良方提醒假日沪日均1500场婚礼救婚团忙救场花童供不应求沪首届高校模拟招聘大赛就业模拟考,你及格了吗?为《明星大练冰》献唱主题曲田亮处女唱太紧张身处黄金地段日流量不过百人1930风情街成冷清街极限运动盛典在沪开幕错把对面列车当来车来沪探亲妇女一跤摔进了轨道嘉定5.4抢劫杀人案告破3名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烧伤科最热病患比平日增加一倍儿童烫伤占多半格致中学自主招生比考研还热26个名额吸引千余人无公害农产家门口叫卖都市菜园专卖店上海连锁申城果市刮起热风阵阵 南方水果占市场七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