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网5月6日讯
我们似乎不能不谨慎地指出,历史从来不过是惊人地重复自己,与其放纵自己对于牛市的想象,还不如静下心来,利用五一长假,重读投资经典,滤去市场上的杂音,厘清自己的思路。
8000多万股东账户!新一轮超级牛市以其巨大的财富效应一举刷新了中国股市16年来的纪录。
第一篇:如何规避投资新股风险?
新闻回放:新股中信银行开盘跌停
在4月30日,黄金周休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里,大盘大涨81点,而新股中信银行(601998)则是以跌停开盘,收盘时跌幅为9.06%,当日是中信银行的第二个交易日,在这一天该股市值减少达360亿元。
中信银行4月27日在沪港两地同步上市,成为继招商银行之后第二家A+H同步上市的公司。中信银行A股上市首日即遭暴炒,收报11.37元,较招股价5.8元升96%;而其H股收报6.68港元,较招股价5.86港元仅升14%。以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中信银行的总市值近4200亿元,招商银行目前市值约2800亿元;但以2006年底的总资产计算,招商银行的资产规模9341亿元,位居国内第六大银行,中信银行资产规模为7068亿元,位居全国第七。
不仅上市首日交易火爆,中信银行A股发行时也同样被热捧,网上申购冻结资金达1.2万亿元,超过兴业银行此前创下的1.16万亿元历史最高记录;而与这些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信银行上市第二个交易日就遭遇开盘跌停。
目前新股首日交易动辄涨幅就达200%,而日前上证所修改《交易规则》,将新股上市首日涨跌幅限制从发行价的200%,放宽为900%,无疑更是为暴炒新股火上浇油。
投资经典:《投资者的未来》
作者:杰里米·西格尔
炽热的IPO市场往往发生在泡沫时期
美国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杰里米·西格尔,作为世界级的投资、金融专家,其著作《投资者的未来》被认为是投资者必读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西格尔对美国股市以及所谓的“价值投资”进行反思,并得到独到的、宝贵的结论。在书中,西格尔还用专门的章节,讨论了投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将面对的风险。
“我假设投资者在股票开始交易的第一个月末购买或以首次公开发行的价格购买,并且一直将股票持有到2003年底,尽管其中存在着几个大获成功的公司,但是失败者实在太多了。IPO投资者所能得到的年收益率落后于市场两三个百分点。”当然西格尔的结论是从美国股市中获得的,在素有炒新传统的中国内地股市,投资者买新股的结局也许要好,也许更糟。
目前中国股市狂飙不止,西格尔的另一个结论可能更有价值,“当投资者蜂拥而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市场炙手可热的时候,恰恰是购买新发行股票最不恰当的时机。”他指出,炽热的IPO市场往往是发生在泡沫时期,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泡沫和70年代末期的石油泡沫。“事实上,泡沫的典型症状之一就是,大量股票的首发以及在交易开始后股价的直线上升,这些股票无一例外地会带给投资者最糟糕的长期收益率……这些公司都被证明是投资者的噩梦。”
西格尔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的狂热———“在1999年总计有117只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交易的第一天价格上涨了一倍,在2000年的头九个月,又有77家公司赶在科技泡沫破灭之前做到了这一点。”西格尔提醒投资者,“下一次你在IPO市场看到首日价格如此大幅上升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须知跳得越高,摔得也会越惨。”
为什么“老股票”总是比“新股票”更出色,西格尔解释,问题出在投资者对新公司寄予了过高的增长预期,而这种过高的预期让怀着热切希望的投资者甘愿为这些公司付出过高的价格,这正是“噩梦”的开始。
“这些新发行的股票也许是极好的购买对象———几年后,当已经没有人想要它们的时候,投资者就可以以远低于其真实价值的价格拥有它们。”大师这样建议。
作者简介
杰里米·西格尔是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是研究证券投资的权威、美联储和华尔街优秀投资机构的顾问。1999年他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一篇警示网络股票的文章,引起了网络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也引起了沃伦·巴菲特的关注,这为西格尔带来了进一步研究的动力,并最终促成了《投资者的未来》一书的完成。
投资语录
和我们的直觉正好相反,投资高成长的新兴产业、公司或者国家并不能带来投资的高回报。因为投资者会掉进“增长率陷阱”,为创新和美好前景付出了过高的价格。
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依赖于实际的利润增长情况,而是取决于实际的利润增长与投资者预期的利润增长之间的差异。
历久弥坚的老股票战胜了勇猛进取的后来者。投资回报表现最好的公司来自拥有知名品牌的日常消费品行业和制药行业。那些被又宽又深的壕沟保护着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带给投资者最好的收益。旗舰企业有三个基本特征:略高于平均水平的市盈率;与平均水平持平的股利率;远高于平均水平的长期利润增长率。
很多投资者甘愿为新股票付出过高的价格。
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来源: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