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周边4条马路年产值已达30亿元本报讯(记者徐亢美)从挂靠校办企业开始,同济大学的师生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接着,走出校园的“同家军”在学校边上营造了一条860米的“赤峰路同济现代建筑设计特色街”;人才集聚、知识溢出,一条街继而扩张成了“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带”;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包围着学校的4条马路——四平路、国康路、密云路和赤峰路已围成了一个年产值达30亿元的“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
向中国设计中心的方向挺进,8000同济大学师生努力成就这个梦想。跟随上海同济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文福一路走来,蔚为壮观的“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呈现在眼前。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上海设计界的“两大金刚”——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邮电设计院迁徙而来,另“两大金刚”——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规划设计院也走出校园落户国康路。世界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担纲设计的“上海国际设计中心”正在这条路上兴建,这幢投资5个亿的标志性高层建筑落成后,将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从而形成新的设计一条街。
同济大学正门四平路上的“同济联合广场”已部分完工,投资10亿元的这个广场,集商务、办公、会议等功能于一身,是“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的公共活动中心。而同济大学后门的密云路已逐步形成了环保科技一条街,依托同济大学水处理等强势学科和上海环保集团,这条路上已入驻了十余家环保企业,国家防污控污工程研究中心也设在这里。“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已产生三项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玉米塑料”、“非开挖钻孔技术”和“氢气燃料电池汽车”,并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上海世博会的规划出自这里,上海一连串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规划设计出自这里,“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承接的业务80%来自全国各地,作品遍及半个中国的主要城市,市场分布之广、覆盖面之大,在国内难得一见。目前该产业圈入驻了700多家相关企业和一批工作室,就业人口10万左右。杨浦区将“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确定为重点产业发展计划,与同济大学初步拟定:到2010年,使这里形成创意设计、国际工程咨询、环保科技三个产业集群,成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年产值300亿元的知识经济圈,并使之成为环境优美的城市知识经济新景观。
“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的企业大多与同济大学有亲缘关系。建筑学家林同炎、蔡国豪等都是企业的带头人;企业创业者、技术管理人员,多半是同济大学的师生。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杨浦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才使产业圈得以形成。以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核心理念,杨浦区通过旧区改造、整合资源,为同济师生提供了十几万平方米的创业空间,并安排了有利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扶持师生们自由创业,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这里已孕育出了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即成果孵化——社会资源介入——扩张成长——进入资本市场;还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三项服务,即开办企业的初端服务,投融资的中端服务,在企业设立硕士、博士研究点的高端服务,使科研人员的成果尽快进入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