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本届“上海之春”的重头戏“海上新梦”原创作品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举行,首演了本市作曲家创作的7部新作品。音乐会落幕后,众说纷纭。有人说:“新作品就要有新意,否则就属于老套路了。”有人则认为:“作曲家不能总是徘徊在个人的创作感觉里,应该多考虑听的人的感受。”
原创作品占领舞台
上海的音乐舞台需要新作品,但要让原创作品占领舞台,无论是作曲家,还是听众,以及演出团体,都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对于听众来说,这台“海上新梦”音乐会中有不少作品,音乐形象相当鲜明,旋律也很有亲和力。如徐坚强的无伴奏合唱《春之声》,用5首唐诗为歌词,上音音教系女子合唱团显然经过了认真仔细的排练,声部虽然复杂,但听起来层次清晰,而且,融入的戏曲韵腔,也增加了作品的情趣。奚其明创作的管弦乐序曲《光明行》,在张国勇执棒的上海歌剧院乐队演出时,乐曲在激情燃烧般的气势中,有一气呵成的流畅感。
技法成熟水准不一
这7部作品的作曲家都不是上海乐坛的新人,因此,作品的技法都显得比较成熟。不过,技法的成熟并不等于作品就有了深刻的思想或内涵。显然,有的作品由于仅体现单一的情致,让人觉得比较肤浅;有的作品结构陈旧,让听众有似曾相识之感;有的作品气氛轰轰烈烈,却很难拨动听众的心绪。昨晚听音乐会时,看到老作曲家朱践耳也在座,他的认真聆听,说明这位乐坛前辈对新作品的关注。
创作积累形成常态
新作品的集中上演,在上海此起彼伏的音乐会中,只占了一个很小的比例。这让作曲家们平时也很少有机会去刻意进行创作积累和尝试探索。所以,这台音乐会能在半年之内从无到有,已属不易。从这一点上,许多音乐界人士和听众在音乐会上对这些作品的首演给予的热烈掌声,就能感受出大家对作曲家们的充分鼓励和支持。一位作曲家对记者说:“这是开了一个好头,使我们今后能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创作,而不是为了增加收入而忙碌地写应景作品。”本报记者杨建国
著名作曲家朱践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