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5月7日电(记者王立武)在中断演出近20年后,5月1日至5日,黄山市祁门县箬坑乡栗木村目连戏班在村中祠堂内,为来自上海、武汉等地的游客,公开演出了6场被称作“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目连戏。
黄山市文化局局长金涛介绍,像目连戏重回戏台演出一样,该市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3年来已使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整理和开发后“复活”。
祁门县是目连戏的发源地。箬坑乡栗木戏班是祁门县成立最早的目连戏班。据推算,栗木戏班成立至少是在明代万历末年。但由于目连戏唱腔古老,难学难唱,加之村中民间老艺人相继离去,年轻人又不愿出演,目连戏在村中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演出已经中断了近20年。
从去年开始,栗木村着手恢复戏班工作,并在有关部门和老艺人的帮助下,对濒临失传的剧目进行挖掘和整理,终于使目连古戏又重现生机。栗木村因此被县里列为乡村旅游示范村。
普查资料显示,黄山市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能、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以及典籍精粹等各大门类近40种。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黄山市就有徽州三雕、徽剧、目连戏、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和歙砚制作技艺等6项入选。
黄山市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同时,已组织了40多支文艺创作、表演队,挖掘、整理、编排了目连戏、“叠罗汉”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又具观赏性、参与性的戏曲和民俗节目100多个。
“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复活’的不止是民间遗存的一些表演艺术、民俗活动,还包括一批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能。”金涛介绍,万安古镇的罗盘制作技艺的发扬光大就是其中一例。
罗盘又称罗经,是根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原理和阴阳八卦理论制造出来的定位仪。一具罗盘的制成,需要各种不同工种的协作,一般要经过6道工序,有严格的操作要求。由于在很大程度上罗盘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实用价值,这一制作技艺后继乏人。
随着黄山乡村旅游业日渐兴旺,作为一种工艺品,万安罗盘却意外地受到无数旅游者的喜爱,并逐渐供不应求。
|